山東人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76戶人家,203口人。原來是地主的看山戶,後繁衍生息,成為一個行政村。戶數雖少,但有5個姓氏,形成了拉幫結派的局面,村子不大,但非常複雜,人們的思想分散,生產處於癱瘓狀態。
我們進駐後,為了解村裡的情況,叫村裡派飯吃,因該村有柞樹,可生產蠶繭,家家戶戶的一個菜都是白菜炒山繭蛹子,一盤白菜最上邊放上四五個蛹子,那時生活困難,這就是盡了最大努力了。
王志勇組長說:“早上、中午都不要吃蛹子,只吃白菜,到了晚上每人只吃一個,解解饞就行。”
我們按照組長的指示行事。看到黨支部書記司硯俊歲數較大,小事小節不注意,號令已不通行,但為人不壞。我們做他的思想工作,叫他讓賢,他很有覺悟,表示同意,經過民意測驗,考察了一個叫趙叢旺的青年任黨支部書記,特事特辦,突擊入黨,公社黨委及時給予批准。
他上任後,敢說敢幹,很快開啟了局面,工作突出,一躍跨進全公社的前列。
人們的思想不散了,派性已基本消除,生產搞得轟轟烈烈。
我們的頭三腳已踢開,接著制定完善了村裡的各項規章制度和村規民約,使村裡的工作走上了正軌,成為全公社的先進村隊,我們工作組也得到了大隊部和公社黨委的表彰。
剛入駐村時,為了解村裡的情況,我們在戶裡派飯吃,情況掌握後,為了減輕農民負擔,我們自己生火做飯,大隊離公社駐地遠,不能隨時割肉,那時又沒有冰箱,我們借到公社黨委開會的機會,多割肉,放在罈子裡醃成鹹肉。做飯時,三個人齊動手,分工明確,燒火的燒火,切菜的切菜,看鍋的看鍋,一頓飯很快就做好了。
那時,我們都還年輕,只要天氣好,我們三個人,在組長王志勇的帶領下,就去爬馬耳山西耳朵山頂,頂上很寬敞,有生產隊的打麥場那麼大。有時我們還帶上乾糧,中午飯在山頂上吃,下午再唱著“日落西山紅霞飛,從馬耳朵西邊往回歸”的歌曲愉快地下山。
下雨過後,我們一同上山拾粘娥子(松蘑),誰收穫的歸誰所有,摘除根莖和沾上的乾草,乾乾淨淨地曬著,每人都收穫三四斤。
在我們汪湖公社平原地區沒有松蘑,除送人外,捎回家過年,餐桌上多了一個稀有菜,兩個妹妹都說是我的戰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