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頁 (第1/2頁)
[法]儒勒·凡爾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但英國再也與半島上的商業競爭無緣,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不得不承受連綿不斷的苦戰,一會兒是原有的土地佔有者們想收回失地,一會兒又是新的征服者們對土地垂涎三尺。
在科爾瓦里斯統治下的一七八四年,就發生了與蒂博&iddot;薩伊布的戰爭,此人死於一七九九年五月四日由哈里斯將軍在塞漢加巴丹發起的最後一次進攻中。血統高貴,在十八世紀時頗為強盛的瑪阿拉特人和以英勇著稱的班達里斯人在這一年都曾與英國作戰過。除此之外,英國人還和尼泊爾境內的古爾格卡斯人之間戰火不斷,只不過後者在一八五七年的嚴峻考驗中成了英國人的忠實同盟。最後還有從一八二三年持續到第二年的與比爾曼人的戰爭。
在一八二八年,英國人成了世界的主人‐‐直接或間接地佔領著大片的土地。威廉&iddot;本汀克統治下的英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
印度的軍隊在經過一番整編之後,被截然分為兩大部分,歐洲軍和印度軍。前者形成了皇家軍隊,包括騎兵團、步兵連和屬於印度軍的歐洲步兵;後者則是本地部隊,包括步兵、騎兵,都是由英國軍官領導下的當地士兵。另外,還有一個屬於印度軍的炮兵部隊,除少數幾個連之外,全是英國兵。
這些兵團的人員情況如何呢?就步兵而言,孟加拉步兵團有一千一百人,而孟買和馬德拉斯的步兵團有八九百人;至於騎兵,差不多每個兵團都只有六百人。
總之,一八五七年的印度,正如德&iddot;瓦爾布森先生在他的著作《英國人與印度新編》中曾詳細提到的,擁有本地軍二十萬,歐洲軍四十五萬,這就是三個印度地區所有的兵力。
但受制於英國軍官的印度兵對強迫他們遵守的歐洲軍規非常反感。早在一八○六年,或許是受了蒂博&iddot;薩伊布的兒子的影響,駐紮在韋洛爾的馬德拉斯本地軍就殺掉了皇家軍第六十九團的哨兵、軍官及其家屬,燒了營房,又衝進醫院把傷兵全部槍殺。這次暴動究竟歸於何因?‐‐至少是表面原因?表面上是鬍子、頭巾和耳環的問題,但實際上則是出於一種對侵略者的仇恨。
但這次暴動很快就被皇家軍隊在阿斯科的駐軍鎮壓下去。
而一八五七年的暴動也是出於類似的原因‐‐或藉口‐‐但卻可怕得多。如果馬德拉斯和孟買的地方軍隊也加入暴動的話,那麼英國在印度的勢力定會遭到削弱。
但不管怎樣,我們都應指出這次暴動並非是全民性的。首先農村和城市的印度人是絕對不會介入暴動的。其次暴動的範圍只限於印度中部、西北部的一些省和烏德王國,這些處於半獨立狀態的地區。而英國在印度卻有眾多的忠實跟隨者。如駐有三個印度高加索兵團的旁遮普地區,處於社會底層,在德里頗受歧視的西克斯人,還有遷徙到勒克瑙,尼泊爾王公統治下的一萬二千名古爾格卡斯人。此外,效忠英國人的還有瓜廖爾和帕蒂阿拉的馬阿拉亞人以及蘭布林的印度王公和博帕爾的印度王妃,他們忠實於英國的統治,用印度當地人的話來說,就是&ldo;忠實於鹽&rdo;。
暴動正是發生在甘寧先生擔任最高行政長官的時期。或許他已經預料到了這場規模宏大的運動。幾年來,聯合王國這顆明星在印度的天空下已經明顯地遜色了。一八四二年,卡布林的退位又降低了歐洲征服者們的威望。而英軍在克里米亞戰爭的表現實在是有損它的軍威。於是,熟知黑海戰況的印度兵預謀暴動的時刻終於來到了。吟遊詩人和婆羅門透過說道和歌吟來換取民心,而現在只需星星之火即可把千萬顆早已蠢蠢欲動的人心點燃。
時機終於在一八五七年醞釀成熟。這一年,皇家軍迫於某種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