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第三節 忘不了的電大學習生活(續3) (第1/3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上中央廣播電視大學之初,山川機械廠電大文科班同學們有各式各樣的認識,有位同學在當年習作《我又坐在課桌前》中的描述頗具代表性。
“我已20好幾了,今天又坐在了課桌前。不是公家掏錢送我來,也不是誰逼我來,是本人自願求學找上門來。
湊熱鬧嗎?也許。人說高校現在是最熱鬧的地方,處處是年青人的笑聲、歌聲、讀書聲。是啊,工程師,文學家的搖籃,能不熱鬧嗎?自己人已不在年輕,實在難與風華正茂的小青年相比,年齡的差異,想湊個熱鬧恐怕也湊不上。但是,若能在不久的將來,在祖國建設中更有點作用,那麼,這個難以湊上的熱鬧也得想方設法湊一湊。如何?
趕時髦嗎?也許。如今高校迷人,大學生這塊金子招牌,且不說選拔幹部是個條件,找物件能得到特別的青睞,就是在人們的日常閒談中,也能感到其無比的魅力。‘我的兒子、女兒是大學生’!‘我的丈夫是大學’!神氣,自豪!於是,進入高校確實成了一件很時髦的事情。我想,這個‘髦’趕得夠及‘時’了吧?當然,學成之後不應自恃有了向黨向人民伸手的本錢,而應是於國於民有所貢獻。這樣,趕時髦的人不是 ‘多多益善’更為妙哉?
‘混’一張文憑嗎?也許。在文憑吃香的今日,挖空心思搞文憑的不乏其人,巧取豪奪有之,弄虛作假有之,混亦有之。這些人謀劃的自然是個人的‘錦繡前程’,不屑一顧。說人家容易,自己呢?難道你就不是‘混’文憑?很難說得清楚。文憑即學歷證明,想完成學業的人幾乎沒有不想要文憑的。說‘混’也行,但要‘混’真格,‘混’出真名堂來,那才不至於徒有其名。
寒窗清苦,課桌前不是坐一兩天,也不是坐一兩個月,一坐就是兩年。這對於有小孩、有家務的我來說,不能不算是一個不小的考驗。還好,我有準備、有決心經受這個考驗。同時,又要承認困難,更應該正視並克服它。光有信心、毅力還不夠,更要緊的是‘聞雞起舞’、‘廢寢忘食’、‘忙裡偷閒’、‘見縫插針’——勤奮,不偷懶,刻苦,受點累。
輟學多年,能再次坐在課桌前,實是一件幸事。課桌的周圍,是我新的夥伴,還有輔導老師,他們將是我的良師益友。兩年相處,歲月短暫,不僅將獲益不淺,而且將贏得友情,這也是難得和可貴的,我珍惜。”
緊張的學習生活開始了,山川機械廠電大文科班老師和同學們,推薦五明為班長,其他同學各自相互成立學習小組,五明和文科班行政管理專業一個小組,五明家住山川機械廠家屬區四村73棟,是在山川機械廠家屬區的山坡上,每天來回三趟去職工學校電大文科班學習。有時是輔導課老師面授輔導,更多的是上電視講座課。上課接觸時間長了,同學之間慢慢認識了。
那時候年齡大的同學各自都結婚了,有了家,都是住在家屬區裡面,青工結婚後,各戶分配的全是一間15平方米左右的房子。所以,在家裡學習很不方便。五明借了一間屋子作為學習的小根據地,就這間15平方米的房間,它伴隨著五明度過漫長的七百多個日日夜夜。幾位年紀大的同學都是文革期間的初中畢業生,現在上電視大學困難重重,好在是文科,大多數課程都是靠死記硬背,熬夜晚睡是家常便飯了。五明兩年電大學習的課程:
第一學期中國通史、黨史、法學概論、基礎寫作。
第二學期文學概論,中國通史,文書學,世界近代史、自然科學,哲學。
第三學期,經濟地理,中國文學,政治經濟學,邏輯學,心理學,basic語言。
第四學期,中國文學,國民經濟管理概論,漢語。1986年度被評為三好學生,畢業證上的時間1987年7月27日。
這兩年的風風雨雨,使五明在靈魂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