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書,並非說說而已。
若講春秋史決繞不過晉國,一旦不提晉國的話,等於幾乎沒什麼好講。
不提晉國,楚國“問鼎輕重”之後與誰打了百年戰爭?
沒有晉國的篇幅,吳王夫差奮發圖強又是為了跟誰展開最終的較量?
缺了晉國牽制吳國大軍,真的以為越王勾踐臥薪嚐膽之後能夠輕易復仇成功?
宋國怎麼有底氣一再阻攔楚國成就霸業?恰是因為得到了來自晉國的強有力支援!
不用提中原那些活在晉國陰影之下的國家,其中包括必須好好侍奉晉國才能保平安的魯國,一再想要挑戰晉國霸主地位的齊國,還有那些沒有晉國維穩中原立刻會被鄰居滅掉的各個小諸侯。
魯國的某任執政說過,侍奉晉國的卿位要像對待父母一般,要不然會為魯國惹來滔天大禍。
曾經有魯國貴族不信邪,招待晉國卿位家族郤氏很不用心,結果在魯國作客的郤氏族人回去,等來了後一腳大批晉軍入侵魯國。
“智氏世孫竟然千里迢迢來拜訪我?”孔丘內心裡有激動也有忐忑。
魯國人對晉國可謂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魯國得到晉國的庇護才能對抗世仇齊國人;恨則是晉國每每顯得很霸道,並且有著過猶不及的貪婪。
每一位落魄的貴族都有重新振作家族的念想,能夠達到目標可以付出所有,孔丘不會是一個例外。
如果說孔丘與其他落魄了的貴族有什麼不同,他的理想遠不止重振家族,先期小目標是幫助魯君解決來自三桓的威脅,完成之後還想要以管夷吾為榜樣,達成“立德”、“立言”、“立功”的三不朽偉業。
三不朽啊?多少人想達到這個成就,只有管夷吾獲得了成功,變成了大家的榜樣,想要進行效仿。
建立學派什麼的?也許孔丘並沒有想過,只是收下的弟子那麼多,形成一個小集體之後,無可避免會產生集體利益,有各自的訴求也就比較正常了。
既然老師沒有想那麼長遠,弟子可以代其勞嘛。
這也是一個事實,孔丘的身份和歷史定位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高,一代代人進行塑造,甚至無視了“儒”並非孔丘創立的事實,按個儒家創始人的名頭,慢慢就變成至聖先師了。
至於後面傳播的學說內容還是不是孔丘的原意,有關係嗎?儒又不是隻有孔丘一個,也有其他的先賢,乃至於孔丘也是整理《詩經》以及其它著作,才有了不是自己著作的著作《春秋》一書。
孔丘能使用拿來主義,為了各種目的掛靠孔丘門下的那些人,他們覺得自己也能,不用說“獨尊儒術”之後隱藏在儒家的其餘百家信徒著實太多太多了。
其實也能理解,好比如自古以來的木工那麼多,魯班是其中最有名的那一位;擁有醫術的人那麼多,出名的只有扁鵲、華佗;他們必然會成為各行各業的代表人物。
在一眾門徒中,有人拿出了竹簡與筆,記錄:‘予一人’即位二十一年(前498年),晉卿族世孫宵,抵‘戚’拜訪老師,言‘夫子在此,速來拜謁’;夫子曰‘晉卿族雖強,亦慕我之才也’。
這個人是在做什麼?
門徒會記錄孔丘人生中遭遇的大小事,也會記錄孔丘的一些言行,想要流傳於後世,他們也真的辦到,才有了《論語》一書。
那個“拜謁”是下位者對上位者的拜見。
要是讓智氏的人知道門徒那麼記載,搗毀竹簡是輕,取之性命亦無不可,並且不殺光孔丘以及弟子都算是講道理了。
畢竟,智宵是智氏的世孫,總有一天會成為晉國的元戎,敢用文字記錄下不實的經過,恰其如作為公眾人物的某國公知為了抬高自己咖位,去幹了扭曲事實來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