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則是老子。
後面的訊息讓智宵放棄將箭射向一隻獐子,將弓交給自己的“車右”勇,思考應該帶多少人前往“濮陽”與孔丘來一場偶然相會。
後世誰不知至聖先師孔子呢?
需要知道的是“儒”並非孔丘創立,商朝時期就有“儒”了,屬於專門負責辦理喪葬事務的神職人員。這些人就是早期的儒,或者稱為巫師、術士。
孔丘目前哪怕有名聲也是壞名聲,並非純粹來自魯國三桓的針對,跟孔丘喜歡帶著幾十、數百、乃至於上千弟子游歷有關。
誰帶著一幫武裝團伙四處溜達,本身也是身高近兩米且很能打,一定會令人感到忌憚啊!
後世以為“孔武有力”是講孔子。實際上這個成語出自《詩經.鄭風.羔裘》;[釋義] 孔:很,甚。武:勇猛。形容很威武且很有力量。那個“羔裘”是諸侯或卿穿的朝服。
智宵自己從戰車下來。
當今乘坐戰車是主流,相反騎馬會被視為落魄,智宵遠不到玩特立獨行的時候。
有一個專門的詞來形容騎馬為什麼顯得落魄,它稱“單騎走馬”。意思就是連戰車都購置不起,或是戰敗逃跑才會丟棄戰車騎乘戰馬,顯得狼狽極了。
一乘戰車的車組有三人,負責駕馭戰車的御者,站在御者右邊的武士稱為車右,站在御者左邊的武士稱車左,御者同時也是戰車的主將。
如果是貴族的戰車,會變成四名成員,御者一般在左邊,貴族在中間;車右不再擔負攻擊,專門扛著一面盾牌為其餘三人進行掩護;也能是貴族頂替車左的位置。
帶兵外出繼續圍捕野人的程集,回到“曲梁”得知智宵要帶人前往“濮陽”,馬上前來找到智宵了。
“宰,趙氏出兵二‘師’攻衛,今時前往衛國或有不妥。”程集直言說道。
智宵笑著說道:“此時前往正當其時。”
智氏絕對會跟趙氏爆發衝突,正好可以看一看趙氏軍隊的戰鬥力嘛。
春秋晚期竟然有“師”這個軍事建制?當然有了!
周朝的軍隊制度分別是“軍”、“師”、“旅”、“卒”、“兩”、“伍”。
以周禮編制:
由5人組成,長官叫“伍長”,下士爵位。
每“兩”有5個“伍”組成,計25人,長官為“兩司馬”,中士爵位。
每“卒”有4個“兩”組成,計100人,長官為“卒長”,上士爵位。
每“旅”有5個“卒”組成,20車,計500人,長官為“旅帥”,下大夫爵位。
每“師”有5個“旅”組成,100車,計2500人,長官為“帥”,中大夫爵位。
每“軍”有5個“師”組成,500車,計人,長官為“將”,卿爵位。
晉國這邊因為一個叫欒書的人執政期間進行改革,沒有戰車組的“伍”編制不變,到了有戰車組的“兩”則是一乘戰車包含車組成員在內變成75人,一個“軍”變得有其他諸侯國的三個“軍”之多,也就是變成人了。
這樣的話能理解晉國怎麼能夠長期稱霸,為什麼是“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書”了吧?
其他諸侯也能擴編戰鬥人員編制,為什麼不學晉國?因為他們的國力不如晉國,國力差距不大的國家想學會被晉國以武力教做人;長期與晉國交戰的楚國則是有自己的制度,以楚國的驕傲不屑去學晉國。
智宵一番準備,決定帶上五十名年紀在十三四歲的伴隨,以及三百名的武士。
自然還會有其餘的隨行人員,要不然餵馬、搭建帳篷、做飯等生活起居的事情誰來幹?
在智宵出行的那一天,整支隊伍的人數達到了七百餘!
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