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昭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究所,進行下一步的探索研究,科利爾,你看可以嗎?”
科利爾館長也明白博物館是什麼樣的科研條件,愛丁頓博物館只是個文化藝術品的展出場所,研究所需要的裝置怎麼趕得上東方文化保護與修復研究所這種世界級的科研機構呢?於是,點點頭算是答應了教授的提議。
史密斯教授臨走時囑託科利爾館長,讓他聯絡一下那位神秘的捐贈者,最好能得到一些須彌座的出處或者在歐洲傳承的線索,這樣對於今後的研究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科利爾館長一口答應了下來。
數週之後。
陽光灑在愛丁堡博物館門前的小廣場上,那尊曾經傷痕累累的“仰覆蓮鬚彌座”如今又堅毅地矗立著。宛如一位角鬥場上的勇士,在經歷了傷痛之後,僅經過簡單的修補便重新站起,身上的粘合縫隙彷彿是纏繞的繃帶,令人敬畏。陽光下,這些縫隙反射出淡淡的光芒,彷彿是勇士身上的勳章,訴說著它不屈的過往。
自從上次意外摔碎後,博物館便著手研究了多套修復方案。經過史密斯教授的確認,最終決定聘請施工隊將碎片重新粘合。現在周圍的腳手架尚未完全拆除,它們像守護者一樣,靜靜地圍繞著這尊古老的藝術品,見證著它的重生。
當齊立昂站到了“仰覆蓮鬚彌座”面前的時候,才真正領略到它氣勢磅礴的震撼力。須彌座足足有兩米多高,整體呈圓柱形,自上到下可分為五個部分:上枋、仰蓮出澀、束腰、覆蓮出澀和下枋。每一部分都精雕細琢,充滿了匠心獨運的藝術氣息。上下的“仰、覆蓮瓣出澀”均有三層,蓮瓣造型飽滿圓潤,層層疊加,使得臺座酷似盛開的蓮花,散發出淡淡的禪意。
須彌座的最上端和最下端是環帶式的上、下枋,上面雕滿了曲捲圓潤的卷草紋,顯得繁複華麗。中間的束腰部分間設有隔身柱板,上面雕刻著天王神像,儘管歲月侵蝕,但它們的姿態依舊傳遞出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些力士身披鎧甲,有的雙腿蹲坐,有的單膝跪地,有的曲腿於地上,雙手或上舉,或一手叉於腰部,或放於腿上,個個怒目圓睜、盡心竭力,給人一種威嚴和穩固的感覺。
柱板之間還雕有壺門,但非常奇怪的是,壺門裡雕刻的內容卻被人為地剷平了,現在幾乎什麼都辨認不出來。一般情況下壺門裡會雕刻各式花草紋樣或人物故事,不同的建築和雕塑,壺門裡的雕刻內容也會不同,因此,透過壺門裡的內容可以大概判斷出它是哪種型別的建築或者雕塑的須彌座。非常可惜,沒有了壺門內的內容,史密斯教授他們一時無法斷定這個須彌座究竟是什麼建築或者佛像的基座。但是以它的形制判斷,這個須彌座大約製造於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卻是毫無疑問的。因為整個須彌座就是按照北宋頒佈的建築專著《營造法式》進行打造,式樣和規制完全相符。
齊立昂拿起相機拍攝著須彌座上的各種細節,這是庫克剛剛分配給他的任務,他做得非常仔細,經常會在某個重要的部位變換著方位,進行多角度拍攝。照片拍攝得越多,這個須彌座給齊立昂帶來的震撼就越大,那些飽滿圓潤的蓮瓣、力拔山河的金剛力士以及舒展流暢的卷草紋所散發出來的魅力,讓齊立昂深深感嘆那些先輩們巧奪天工的藝術創造力。
這個拍攝的工作稍顯簡單,沒用太長時間齊立昂就將須彌座的角角落落都拍了個七七八八。
齊立昂其實對須彌座底部的那些圓洞非常感興趣,也有意看看底部的真實情況,但是由於這個“仰覆蓮鬚彌座”剛剛修復完整,要想在將其吊起來讓他觀察,那肯定是非分之想了。
齊立昂仰頭長嘆了一聲,準備回去交付自己的工作成果。可是他這一抬頭,卻看到了須彌座最上面那空空的平臺,這一下勾起了齊立昂的另一個好奇心,這麼大的一個須彌座,上面究竟會是安放的何方神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