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5頁)
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婦孺皆知的。
他精忠報國的高貴品質,他崇高的民族氣節,他善於打擊敵人的智慧,世世代代地激勵著炎黃子孫,培養著中國人民的民族精神。
當岳飛懷才不遇的時候,他的母親怕他一時失志,作出不忠之事來,便在神聖的家廟前面焚香點燭,拜過天地祖宗,對兒子說:“但願你做個忠臣,我做孃的死後,那些來來往往的人會說我,教子成名,盡忠報國,流芳百世,我也就含笑於九泉了。”說罷,流著淚、咬著牙,在獨生兒子的脊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
在民族危亡、社稷難保的時日裡,岳飛就是揹負著“精忠報國”四個字,帶著慈母的拳拳之心,馳騁疆場,為北伐中原收復失地,為南宋王朝的生存發展,為保障同胞的和平勞動,與女真貴族的野蠻蹂躪進行了英勇的鬥爭,建立了萬世稱頌的豐功偉績。
此後800年間,我們民族外患頻仍的漫長歲月裡,人們不僅尊崇著這位愛國英雄,而且也始終紀念和尊崇著這位偉大的母親。人們從這位封建時代的普通中國婦女身上得到啟示:母親與祖國密不可分,祖國就是我們的母親,愛母親更應當愛自己的祖國!
社會上一直流傳著一種說法:“自古忠孝難能兩全。”若以微觀看,為了國家、忠於大家而難以在父母膝下盡孝,這話是不錯的;若以宏觀來看,忠孝則是一個整體,決不存在顧此失彼的問題。
岳母刺字的故事啟示我們:忠孝可以兩全。岳飛就是由“孝”而“忠”的,一旦達到“忠”的境界,人類本能的“孝”就昇華為一種“至孝”、一種“大孝”了。
將中國歷史從宋朝往後翻閱,翻過元朝,便是明朝。
國亂出忠臣。明朝末年,大將軍袁崇煥忠心耿耿地效忠於自己的王朝。他英勇善戰,屢敗後金大軍,堅守寧遠城池,重創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率領的後金之兵,甚至在敵軍三路從古北口越過長城,進圍北京至德勝門下之時,由於袁崇煥星夜馳援,使朝廷轉危為安,力扶大廈之將傾。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偉哉忠誠(2)
清軍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使用了反間之計,而昏聵的崇禎皇帝竟然聽信了讒言,於1630年在北京的菜市口將袁崇煥凌遲處死,棄屍於市。
更為可悲的是,老百姓不明真相,誤將一代忠臣袁崇煥視為“通敵謀反”的醜類,在行刑之時,沿途手持利器的民眾,竟將袁崇煥割得體無完膚,奄奄一息。
只有跟隨他多年的佘謀士深知他的忠貞、讚佩他的高潔。在悽風苦雨之中,冒著滿門抄斬的滔天大罪,在一個月黑風高之夜,潛身法場,含淚忍痛割下英雄的頭顱,將之抱回家中,埋進自己的後院,立下遺囑:“吾死後,葬於大將軍身旁,子孫永不做官,不回南方老家,世代為袁將軍守墓。”
距今三百餘年,佘氏的十七代子孫,雖是世世單傳,但卻一直遵從先祖遺訓,默默無聞地看守著墳墓。現在,已年逾花甲的佘幼芝老人一家三口,仍在這裡過著清貧的日子,日復一日地為松柏剪枝,為花草澆水,為忠烈的墓冢清掃。
袁大將軍的精忠和氣節在中華大地上世代傳承,他當年的戰敵努爾哈赤的後嗣、大清乾隆皇帝在得知真相後,有感於袁崇煥的忠誠,曾下詔:“賜諡蔭嗣,彰闡忠魂”;民國初年,在康有為的倡導下,京城商賈慷慨解囊建成了袁崇煥祠;新中國建立之初,北京市政府進行內城改造,擬將城內墳墓全部外遷,新中國的領袖毛澤東得知此事,親自批示,袁墓“若無大礙,應予儲存”。
在繁華的北京市區,人們見慣了林立的高樓,古樸的四合院,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在崇文門東花市斜街52號,卻仍然並排而棲著一大一小兩座水泥墓冢,周圍環繞著青松翠柏。
無論北京如何在向著現代化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