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先後五次參加會試,那就是說袁崇煥先後五次從廣東來到北京,讀萬卷書袁崇煥已然透過科舉複習而做到,而行萬里路在此過程中也做到了,以明朝的交通狀況,袁崇煥在廣東與北京之間往返五次,其旅程未必比徐霞客要少。
人生有三境界:看清人生,看透人生,不看破人生。看清人生靠的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看透人生靠的是閱人無數,不看破人生則要靠一種心性,一種胸襟。袁崇煥透過科舉生涯已經完成了看清人生,至於看透人生與不看破人生,他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也沒有實現。
1619年,三十五歲的袁崇煥終於中了進士,最後參加殿試,考取三甲第四十名,達到了學業的巔峰。袁崇煥在廣西藤縣參加高考,查《藤縣誌》,整個有明一代共二百七十六年,廣西藤縣只有五人中進士,平均五十五年才出一名進士,也就是說全縣大約兩代人才出一名進士。可見袁崇煥的出類拔萃。
歷史上沒有記載袁崇煥的入學年齡,假設他七歲入學,到如今三十五歲,為了科舉已經奮鬥了整整二十八年,然而他卻還沒有為國家、為社會做出絲毫的貢獻。其實袁崇煥還算是幸運兒,中國古代有太多的人因為科舉而&ldo;一生事業總成空&rdo;。道光時廣東三水縣考生陸雲從到一百歲才考取秀才,一百零三歲進京參加會試,道光皇帝憐其年老,恩賜他在國子監為官,不久他就去世了。康熙年間廣東順德考生黃章已經一百歲了,他還讓他的曾孫提著燈籠帶路進考場,燈籠上寫著&ldo;百歲觀場&rdo;四字。
多少年輕人皓首窮經最終熬到白頭都沒能考中啊!
但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對中國進步和穩定的貢獻幾乎是壓倒性的,正因為有科舉,從根本上結束了兩晉南北朝世家大族把持朝政的時代,除了唐朝時科舉考中還需要名人推薦外,宋朝開始出身寒門的人也有通向巔峰的機會了。
正因為有科舉,實現了中國社會各階層之間的社會分層和社會流動,避免了階級固化,比如跟秦檜的孫子秦塤同一屆考試的日後南宋大詞人張孝祥就是&ldo;奮起荒涼寂寞之鄉&rdo;的窮棒子出身,但他力壓被秦檜內定的秦塤而成為那一屆的狀元,正是科舉讓底層的人們看到了公平,給了最底層人民憑著自己的寒窗苦讀赤手空拳爬向巔峰的機會。
正因為有科舉,才有了士紳階層,他們在農村倡導著晴耕雨讀,倡導著忠孝傳家久,有這些熟讀四書五經的鄉紳在農村維持中國傳統社會農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平衡。
正因為有科舉,才選拔出來一系列非常優秀的精英,房玄齡、貞觀年間軍事家侯君集、白居易、杜牧、韓愈、柳宗元、顏真卿、劉禹錫、李商隱、寇準、司馬光、歐陽修、蘇軾、蘇轍、范仲淹、韓琦、王安石、曾鞏、秦檜(雖曰奸相,也堪稱精英)、朱熹、陸秀夫、劉伯溫、張居正、于謙、戚繼光、熊廷弼、孫承宗、史可法、徐光啟、嚴嵩(理同秦檜)、林則徐、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都是科舉考出來的進士,至於說張九齡、王維、文天祥、呂蒙正、陳亮、楊慎、張謇更是狀元郎,全國第一名。
正因為有科舉,才使得在民主制度誕生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思想‐‐儒學保持了作為主流文化一統天下的地位,從而對政治的穩定性產生巨大的維護作用。
北宋汪洙作《神童詩》更是成為激勵矮窮矬透過科舉變身高富帥的一劑良藥:&ldo;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rdo;
考中進士的袁崇煥此時的心情絕對沒有《神童詩》裡這般輕鬆,金榜題名時也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開始,對袁崇煥而言,考中進士既是個人學業生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