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換句話說,萬曆皇帝之所以&ldo;貪財&rdo;,是因為皇室沒有專項財源,於是不得不想方設法去獲得一些私房收入,這才是所謂&ldo;萬曆貪財&rdo;的實質所在。
最後說氣,這指的是萬曆皇帝脾氣大,那麼萬曆皇帝脾氣有多大呢?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張養蒙在奏摺中給萬曆扣上了好逸、好疑、好勝、好貨四大罪名,結果萬曆一笑了之,壓根兒沒理他。田大益在奏摺裡把萬曆同夏桀、商紂王、周幽王、周厲王、漢桓帝、漢靈帝、宋徽宗等昏君並列在一起,難道把日本打趴下,三百多年才緩過勁來的君主就成了這個樣子?顯然,田大益是血口噴人,萬曆皇帝依然沒理他。吏部尚書趙煥指責萬曆不上朝,上奏說:&ldo;等到有一天薊門遭到蹂躪,鐵蹄兵臨京郊,陛下您還能高坐在深宮中,以生病為理由推辭不上朝嗎?&rdo;2
蔡明倫在《論明萬曆中後期言官對神宗的批判》說:&ldo;這完全是毫無忌憚、汪洋恣肆,把神宗罵得體無完膚&rdo;,這是&ldo;士風日下,部分言官出於沽名釣譽的私心而故意聳人聽聞&rdo;,&ldo;隨著明朝中後期士風之日下,士大夫變得趨炎附勢,追逐名利,好名之風頗盛&rdo;,&ldo;既然進言能帶來這些好處,一旦冒險成功,升官會比正常情況快,所以一些言官在進言時惟恐不能激怒皇帝,甚至聳人聽聞,故作激切,以遂其私&rdo;。
面對這些言官的汙衊,萬曆皇帝在萬曆十八年說:
汝等於常時每每歸過於上,市恩取譽。輒屢借風聞之語,訕上要直,鬻貨欺君,嗜利不軌,汝等何獨無言,好生可惡,且汝等不聞&ldo;宮中府中事皆一體&rdo;之語乎?何每每搜揚君過,沽名速遷為?
大臣也有許多同情萬曆皇帝的,比如於慎行就說:&ldo;當今聖上在位日久,熟知人情,每次看見言官罵自己的奏摺,就說:&l;這就是那老一套(此套子也)。&r;對於直言激切,直接罵得很厲害的,有時萬曆皇帝全不動怒,說:&l;這不過是沽名釣譽,如果重重處罰他,反倒成就了他的名聲。&r;&rdo;(《谷山筆塵》)
雒於仁說萬曆皇帝酒色財氣,酒沒什麼,色沒有確鑿證據,財有特殊原因,氣根本就不對,於是萬曆皇帝這次真動氣了,說要收拾雒於仁,首輔大學士申時行說陛下如果要處置雒於仁,無疑是承認雒於仁的批評是確有其事,外面的臣民會信以為真。最後,萬曆將雒於仁革職為民。在處理這件事的過程中,萬曆對申時行等人說:&ldo;他說朕好酒,誰人不飲酒?又說朕好色,偏寵貴妃鄭氏。朕只因鄭氏勤勞,朕每至一宮,她必相隨。朝夕間她獨小心侍奉,委的勤勞……朕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之財皆朕之財……人孰無氣,且如先生每也有僮僕家人,難道更不責治?&rdo;
說完了酒色財氣,現在說萬曆皇帝二十年不上朝的問題,有清史大家說萬曆皇帝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所謂不郊就是不親自祭祀天地,不廟就是不親自祭祀宗廟,不朝就是不上朝,不見就是不接見大臣,不批就是不對大臣的上疏做批示,不講就是不參加經筵講席。
這六項當中除了不朝、不見、不批以外,其他三項都只是形式禮儀上的套路,對處理國家政事而言,並沒有實際意義,將之上綱上線,作為怠政的表現,是小題大做。
萬曆之所以不做這三項,是因為他的身體很差,行動不便。楊仕和《南渡北歸》的作者嶽南在詳細記載發掘萬曆陵墓過程的《風雪定陵》一書中說:
萬曆一生多病,經常服藥一事,文獻都有記載。但隨著國本之爭愈演愈烈&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