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這本來只是順口問了一聲,何太后嗯了一聲,說:「嘗嘗這茶。」
劉延也沒有在意,想著多半是麗苑哪個伎人樂師寫的本子,倒是寫的真好,全不似一般曲詞話本那樣浮誇不實,是那種才子遇佳人,忠臣害奸人的套路。要麼就是一味的宣揚因果報應勸人向善。
很真實,也很動人。
這本子本來只在宮裡演,但是漸漸就留傳了出去,京城的幾個大班子沒過多久就都學會了。然後越留傳越廣,聽一些地方官的奏報上偶爾提及,居然連千里之外的州府鄉鎮也有這劇目了。
劉延未免有些好奇,叫了太后身邊的總管張順來問。宮裡一應大事小情,只怕沒有這總管不知道。
張順以前服侍淳宗皇帝,後來孝宗登基,他就伺候太后。雖然也不年輕了,可是面白無須,臉上總是帶著笑,看起來一點兒不象已經過了知天命年紀的人。
「奴婢魚鈍,不知皇上說的哪一齣?」
他才不魚鈍呢,孝宗皇帝心裡有數。
「就是現在最熱的那一出。」
「皇上說得是石頭記啊?」張順說:「這戲是好,詞藻好,世情也講得通透。麗苑的班子排了小半年呢。據說寫本子的人曾經是大戶人家的公子,後來家境敗落了,曾享過富貴,也歷經人情冷暖,所以才寫得好哪。」
劉延一笑,揮揮手把他打發了。
本來他沒什麼想法,現在卻覺得這寫本子的人很有意思。陸陸續續的看了幾書,還真上心了。從孤女進府,共讀西廂這幾齣開始,一直看到呼喇喇大廈傾,最後落得白茫茫大地真乾淨。據說外頭有些地方演的時候,因為看戲的人對結局不滿,所以好些班子自行改了結局,弄了個家業起復,終成眷屬的團圓結局。可是那些嚷著要看大團圓的看客,卻左挑一個毛病,右一個不滿意。大概有了原來的先入為主,再看這樣的總覺得剔扭。
也許所有人心裡都清楚,世事原該如此,再折騰,也不過是一點自欺欺人的安慰而已,當不得真。
所以演得最多,最深入人心的,還是原先那個版本。麗苑中頭一個挑梁演這個本子中那位黛王姑釀的伎人一時間名頭傳遍大jiāng南北,堪稱紅透半邊天。
後來麗苑的班子又陸續排了好幾齣劇目,都十分精彩,只是作者無一例外,要麼是鄉野隱士,要麼是落難公子——好奇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誰也探不出究竟來。
後來還有位王爺打聽訊息打聽到皇帝這兒來了。對這位壽王,先皇都拿他沒轍,劉延也只能含糊其辭把他打發了。過後想了想,讓人傳話,晚上到康寧宮去陪太后用膳。
雖然派人傳過了話,可是康寧宮也沒有擺上一桌山珍海味招待皇帝。反正他三天兩頭就來蹭飯,有時候一旬裡頭倒有將近十天是在康寧殿用膳。李姑姑深深的懷疑,是否御膳房的新掌事和新廚子們嚴重失職,做出的飯菜不合皇帝的口味?
何太后一向尚儉戒奢,平曰所食多是四菜一湯,口味也較清淡。皇帝要來,不過是多添了兩道菜,一道魚,一道雲卷。雲卷是將肉削成薄如竹紙一樣的肉片,裡面捲了新鮮時蔬蒸出來的,味道端的鮮美。皇帝一嘗就知道,這兩道菜都是何太后的手藝——當下十分捧場,兩道菜一點兒都沒讓剩下。雲卷吃了精光不說,連魚頭魚尾巴都吮了個乾淨,一點兒沒糟踐。何太后微笑著看大兒子的吃相,心道幸好知子莫若母,就知道他一貫這樣,所以兩樣菜做的份量都不多。
「晚上不宜多食,恐傷脾胃。皇上喝口湯吧。」
劉延放下筷子,摸了摸肚子,母后這裡飯菜總是特別可口。」
上了茶,母子倆一起說幾句閒話。康寧宮後頭原來是長泰殿,大概是為了孀居的太后太妃禮佛方便。但是何太后對吃齋唸佛興趣不大,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