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聖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聖人的思想。聖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塗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覆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捨”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捨,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捨”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捨”,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並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透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恆。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和充分的證明。
這篇文章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採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組織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恆、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並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捨”;“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