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第2/2頁)
陳丹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有若干五〇後當代英雄。去年木心剛死,大約聽說這件事輿論有點動靜吧,美術界理論名家彭德先生就擺出一副公允面孔,著文辨正,兼帶教訓我,題目是「木心:大師中的大師?」,上來就生造我從沒說過的話——照魯迅說法,先給你塗個花臉——然後說,木心博學,不過是從民國《萬有文庫》來的。
我真叫悔不迭,早知道去弄套《萬有文庫》,我不也成木心了嗎。
你說資訊量太大,容易錯過,你以為英雄好漢粗心嗎?彼此細細盯著呢。出面嘲罵算老實的,陰暗的角兒,默不吱聲。「文革」後,八十年代,大家倒是蠻真心的,醒過來,忽然發現咱們還有沈從文、張愛玲、錢鍾書……都不知道,大熱,大談。再後來就拼命找,一會兒找出一個,一會兒找出一個,陳寅恪啊,顧準啊,張中行啊,我回國時正在大談季羨林、文懷沙、王世襄。
《新週刊》:這種尋找,打撈,是我們被喚起了主動性麼?
陳丹青:正相反,我們這才明白幾代人多麼被動。我們是沒有記憶的群體。八十年代開始翻箱倒櫃——沈從文等等曾經是名作家,生生給埋了,再挖出來——好了,現在大概搜光了,你很難找到一個人,從清末到一九四九年,我們完全不知道的。
重要的不是找老人,而是尋找被切斷的來源,找到我們自己的方位。
《新週刊》:這也是當今時代的病啊,懷疑一切,始終抱著懷疑的態度看一切。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