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透視鑑瓷器 (第1/2頁)
樂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等董建川刷完卡,王景行指著那件黃地綠彩龍紋盤,說道:“鄭總,麻煩把這件龍紋盤給我看看。”
拿起盤子一看底款:“大清光緒年制”。
剛才王景行閒著無聊,發現三件瓷器內部的胎質和釉下氣泡存在明顯的不同。
從胎質上看,青花碗胎質疏鬆,胎底顆粒粗,瓷化程度遠不如另外兩件。
董建川買下的花鳥罐胎色細白,胎質純淨,細膩堅硬。
而光緒黃地綠彩龍紋盤在胎色胎質上,沒有嘉慶朝花鳥罐的細密。
更重要的是,王景行發現不同年代瓷器的釉下氣泡明顯不同。
光緒黃地綠彩龍紋盤釉下有細密的乾淨小氣泡,而嘉慶花鳥罐釉下的氣泡略略有點發黃,成化青花碗的氣泡更加渾濁,而且有不少氣泡已經變成了黑色的小斑點。
雖然搞不懂是什麼原因,但王景行還是發現了規律:年度越久,釉下氣泡越渾濁,甚至會變成黑色小斑點。
王景行突然想到,用透視觀察瓷器的胎質和氣泡的情況,似乎可以大致判斷瓷器的年代。
王景行對鄭光明說:“鄭總,有沒有放大鏡和強光手電筒?”
鄭光明點頭說道:“王兄弟稍等。”轉身拿來放大鏡和強光手電筒。
王景行把燈光打在黃地綠彩龍紋盤上,用放大鏡看釉面,問董建川:“董哥,你看釉下是不是有細細的小氣泡。”
董建川說道:“沒錯,瓷器釉下都會有氣泡的。”
王景行問道:“為什麼?”
董建川接過放大鏡說道:“瓷器燒製時,高溫會使瓷器胎體或釉層中的水分變成氣體,但部分氣態水分子會被釉膜包裹住無法釋放出來,便在釉下形成極為細小的氣泡。”
“釉下氣泡會有差別嗎?”王景行問道。
“有差別的,釉下氣泡的多少與瓷器燒製和工藝密切相關,制瓷的礦土研磨得越細,胎體越密實,釉層越薄,氣泡越少,反之,氣泡越多。”
原來如此。
見王景行有興趣,董建川繼續說道:“我們說新燒製的瓷器有賊光,也和這些小氣泡有關係。
剛燒製的瓷器,釉面分子結構非常活躍,氣泡會反射光線,導致瓷器微微發出一種光芒,俗稱賊光或者火氣。”
“隨著時間的流逝,空氣中極為細微的塵埃會緩慢進入氣泡,使氣泡變得渾濁,光線不再被折射和反射。
再加上瓷器釉面的活躍分子逃逸或者穩定後,釉面便會逐漸發生變化,不再有賊光,新器也就變成老器。”
王景行恍然大悟,問道:“這麼說,越老的瓷器,氣泡便越渾濁,瓷器也越不亮咯?”
董建川說道:“要這麼理解也可以,不過氣泡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極為緩慢地從釉層中釋放出來,這就叫氣泡死亡,原先氣泡所在的位置會形成一個凹進去的細微小麻點。
所以年度越老的瓷器,氣泡死亡越多,瓷器越讓人覺得發灰、發黃,甚至隱隱有種泛黑的錯覺。”
王景行明白了,不由得激動起來,氣泡在釉下,而且極為細小,普通人雖然懂得原理,但由於極難觀察到氣泡的詳細情況,透過氣泡死亡判斷瓷器年度還是很有難度的。
但王景行可以透視,很輕鬆就能看到瓷器內部胎質的特點和氣泡死亡的情況,如果把歷代的真品瓷器看一遍,記住不同年度瓷器的特徵,以後看瓷器不就一看一個準了嗎?
嗯,既然知道原理,抽空得去董建川家把他收藏室的瓷器看個遍。
將龍紋盤還給鄭老闆,董建川取了用錦盒裝好的花鳥罐,出門往清雅齋走去。
走沒多遠,王景行無意間看到路邊一個地攤子上擺著的一件蓋盤極為特別,透視下可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