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秦論 (第2/2頁)
五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段,主要寫三個方面:一、秦國世世代代有野心;二、秦國實力愈來愈強大;三、由於靠實力,秦國統一天下並不很難。第1段著重寫秦有野心,第2段著重寫有實力,第3段兼而寫之。全篇的鋪排和對比都從這三方面入手,把具體史實貫穿進去,用概括的語言勾畫出大的輪廓來,使敘述的內容有了傾向性,有了作者自己的觀點。如說“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秦無亡矢遺鏃之費”和第3段結束處寫“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等,都是極寫秦之野心和實力,極寫其得天下並不難。與此同時,作者也寫了另一方面,如“四君”“九國之師”“六國之士”等,愈寫對方強大也就愈襯托秦之強大,這是烘雲托月的手法。但我們卻感到:愈寫秦之強大,就愈見秦之驕橫愚昧;愈寫秦之過度自信,就愈見秦之主觀片面;愈寫秦之野心極大,就愈見秦之眼光短淺。作者雖處處敘而不論,卻處處為最後一段的議論在“蓄勢”。這樣的文章,讀起來自然感到飽滿酣暢了。
第二段結尾只說了九個字:“享國之日淺,國家無事”。這當然是事實,但也並非一點可寫的事件都沒有。然而,作者不準備在這裡多費筆墨,只把那一條貫穿於秦各個時期的縱線畫出來便止。從行文方面來說,一篇氣盛的文章也不能毫不喘息。第3段開頭的十幾個字,就給全篇形成一個短暫的停頓。明代古文家歸有光就說過,這是“如人吐氣”(見歸有光《評點史記》)。我們固然不能形式主義地看問題,硬要在一氣呵成的文章裡安插一個“氣口”;但文章寫到這裡,自然有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如人吐氣”還是有必要的。
第三段寫秦始皇:野心與實力,兼而寫之。但第3段與第2段不一樣。第2段是用正反對比手法兩面寫,第3段卻全從正面寫,把秦始皇的實力與野心描繪得淋漓盡致,愈寫愈足。甚至到了第4段開頭處,還要找補兩句:“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吳闓生夾批:“再加二句,十分酣恣。”然而,作者筆鋒一轉,又改從陳涉寫起,卻處處對陳涉寓褒於貶,這就更加體現出秦之滅亡實有自取其禍之道了。
最末一段是“論”和“斷”,仍用對比手法把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後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便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說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
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積極的影響。賈誼作為士大夫,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於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於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這才說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