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邊旅遊 第一節 遊覽隆昌石牌坊(續1) (第2/6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藏著一架前所未見的巨大風簸。要知道,風簸這種東西本是一種常見的農具,但眼前的這個大傢伙卻絕非尋常之物。它完全由堅硬結實的木質材料精心拼接而成,其形狀獨特,構造精巧。
整個風簸的開口寬闊,猶如一張張開的大口,頸部卻纖細狹長。一端是圓潤飽滿的腹腔,裡面安裝著木製的扇葉,而搖柄順著扇葉的中心延伸出來,宛如一條靈動的蛇信子。另一端則呈現出一個方正的出口,腹部下方還設定了一前一後兩個相互錯開位置的向下出口。此外,還有四隻粗壯堅固的木腿,它們的粗細程度與桌子腳相差無幾。這些木腿筆直地向下伸展,彷彿四根擎天之柱,其存在的意義便是確保風簸能夠穩穩當當地屹立不倒,足以承受住漏斗內堆積如山的糧食重量。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漏斗底部還配備了一個巧妙設計的開關,可以隨心所欲地控制漏斗中的糧食流量。當遇到狂風大作之時,只需將開關調大,讓更多的穀物得以透過;而當風力較小時,則可以相應地把開關調小,以保證篩選工作的順利進行。如此一來,無論是何種天氣條件,都不會影響到風簸正常發揮作用。那渾圓的腹腔之中,竟巧妙地鑲嵌著木質扇片,數量通常為六片或者八片。這些扇片以堅固的生鐵作為軸心,延伸至外部並與搖柄相連線,以便人們透過手動搖動來產生風力。這一構造宛如一個巨大的風簸箕,當風從?子坳呼嘯而出時,猶如將其中的米粒吹拂而起。
,!
而在隊伍末尾的碓窩山半山腰處,赫然矗立著一塊獨特的青石。此石上部狹小,下部寬大,恰似一根用來舂碓窩的杵杖。眾人稱其為碓窩棒,亦有人稱之為舂米棒。令人詫異的是,這塊看似沉重的舂米棒石頭竟然能夠自由活動!只需稍稍施加些許力氣推動,它便會來回搖晃不止,但無論如何都不會傾倒。在其身旁,還存在著一坨外形酷似碓窩的巨石,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碓窩石。正因如此,這座山峰得名碓窩山。
每到夜幕降臨之時,碓窩山上總會傳來陣陣“嘭、嘭、嘭”的聲響,彷彿是勤勞的人們正在辛勤地舂米勞作。那聲音在寂靜的夜晚顯得格外清晰,迴盪于山谷之間,給這片寧靜的土地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充滿生機的色彩。”
永洪繪聲繪色地說道:“每當天一亮,那一旁的碓窩裡就會裝滿潔白如雪的大米。要知道,這些大米可都是從遙遠的?子坳和風簸山歷經千辛萬苦運輸而來的糙子米啊!它們先經過舂米棒的反覆捶打,然後再被放入這神奇的碓窩裡進一步加工處理。”
就在某一天,一位雲遊四海、見多識廣的和尚偶然間途經此地。當他第一眼看到這塊奇異的石頭時,腦海中突然閃過一道靈光,瞬間意識到自己苦苦追尋的佛緣已然降臨。於是乎,這位和尚毫不猶豫地決定在此駐足停歇。說來也巧,碓窩裡的大米數量不多不少,恰好能夠滿足他一日三餐的需求。就這樣,和尚依靠四處化緣所得,成功地建造起了一座小巧玲瓏的廟宇,並吸引來了眾多虔誠的香客前來朝拜祈福。眾人紛紛口耳相傳,稱讚此處的佛爺菩薩神通廣大、極為靈驗。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小廟的名聲越來越響亮,前來上香許願的信眾絡繹不絕,香火也日益旺盛起來。最終,這座原本規模不大的小廟逐漸擴建成為一座氣勢恢宏的大廟。此時的和尚深知責任重大,為了更好地弘揚佛法、普度眾生,他毅然決然地招收了四名徒弟。從此,和尚搖身一變,成為了廟裡德高望重的住持。然而更為奇妙的是,那碓窩裡的大米彷彿有著某種神秘的力量一般,始終保持著剛剛好夠他們師徒五人一天食用的量。更為奇怪的事情發生了!每當有來自外界的僧侶前來借宿時,無論人數是一人、兩人還是三人,哪怕寺廟裡增添了再多的人口,那碓窩裡的大米數量都始終恰到好處地滿足廟內所有人的食用需求。時光荏苒,日復一日,大徒弟逐漸察覺到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