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頁 (第1/2頁)
Eliezer Shlomo Yudkowsky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哈利的表情在聽到這句話以後憤怒地扭曲了。「當然有必要!如果你不想到這些,你不止會傷害自己,還會傷害到其他人!」
麥格教授張開嘴,又合上了。女巫若有所思地揉了揉自己的鼻樑。「波特先生……如果我願意聽你聊一會兒天的話……你有什麼想要對我說的嗎?」
「說什麼?」
「說說你為什麼認為自己一定要一直小心提防,不然就會發生可怕的意外。」
哈利困惑地瞪著她。這是不言而喻的公理啊。「嗯…」哈利慢慢說,努力理清自己的思路。怎麼才能向這個連基本概念都不瞭解的女巫教授解釋自己的想法呢?「麻瓜的學者們發現,和現實的情況相比,人們總是過於樂觀。比如,他們以為兩天能做完的事實際上要花十天,他們以為需要兩個月的事實際上三十五年都做不完。舉例說明,有這麼一個試驗,讓參加的學生估計自己有50,75和99的把握已經完成了作業的時間。結果只有13,19,和45的學生在自己匯報的上述時間做完了作業。他們發現了原因:他們請一組人假設事情的進展會無比順利,然後做出一個最好的預計;請另外一組人假設事情會如常發展,然後做出一個在普通情況下的預計,結果得到的資料在統計學上沒有任何區別。所以你看,如果你問一個人他對普通情況的預測,他實際上想像的是每一步都很順利的情況——所有事情都按照計劃發展,沒有任何意外。但是實際上,因為超過一半的學生在他們有99的把握應該已經完成了作業的時候還沒有寫完,所以現實的結果總是比』最壞的預計『還要差一點。這個叫做計劃謬誤理論,最好的糾正的辦法是想想上次做類似的事情花了多少時間,也就是說,用客觀而不是主觀的方式來做出預計。但是當你在做一件新的事,沒有歷史可以借鑑的時候,你就需要非常非常非常地悲觀。要悲觀到這樣的程度,以至於實際的情況能有50的機率比你預計的情況要好。事實上,悲觀到比現實還差的程度是非常困難的。比如我花了好大力氣儘量讓自己悲觀,想像我的同學被可怕的怪物咬了,但是也許實際發生的情況是倖存的食死徒們攻擊了整個學校想抓住我。不過還好——」
「停,」麥格教授說。
哈利停了下來。他本來剛想說,不過還好,總算黑魔王不會來攻擊他們了,因為他已經死了。
「我想我剛才可能沒說清楚,」女巫說,她的嚴謹的帶著蘇格蘭口音的聲音現在聽起來更小心了。「你本人經歷過什麼事讓你覺得害怕嗎,波特先生?」
「我本人的經歷只是個例而已,」哈利解釋道。「它的重要性比不上一篇經過反覆驗證和同行審查的論文。論文裡的對照研究採用了隨機分組,調查了很多樣本,結論明確,是有很強的統計資料支援的。」
麥格教授掐了掐鼻樑,吸了口氣,又撥出來。「我還是想聽聽,」她說。
「嗯…」哈利說。他深吸了一口氣。「我們家附近曾經發生過搶劫事件,媽媽讓我去還她借附近鄰居的一個鍋,離我們大概有兩條街那麼遠。我說我不想去,怕會遇到搶匪。結果她說,』哈利,不要胡說!『好像如果我想了就會促使搶劫的事情發生,而如果不說就安全了似的。我試著解釋我為什麼擔心,可是她還是堅持讓我把鍋還回去。我那時候還太小,不懂從統計學上來說遇到搶匪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又已經夠大,知道一件事不會因為你不去想就不發生,所以我覺得非常害怕。」
「沒別的了嗎?」麥格教授等了一會兒,在確定哈利已經講完了以後問道。「沒有發生過別的事?」
「我知道這個聽起來沒什麼,」哈利辯解說。「可是它是我生命裡一個關鍵的時刻,你懂嗎?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一件事不會因為你不去想就不發生。我知道,可是我看出來媽媽確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