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五明在山川廠讀電大 第三節 五明考上電大了(續1) (第1/2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五明從成都回到山川機械廠後,在單位上了一段時間的班,邊上班,邊看書準備考試,單位領導又安排五明到自貢的四川輕化工學院去了解了一下,看看這個學校有沒有工廠需要培養的專業。
四川輕化工學院是一所“三線建設”西遷的本科高校,於1965年響應國家號召,將原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的部分保密專業西遷至四川自貢市,從上海總部抽調精幹力量,從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借調部分科研人員,組建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對外稱之為“652”工程。1979年學校更名為四川化工學院,1983年更名為四川輕化工學院。
這個學校坐落於自貢市沿灘區鄧關鎮。五明去學校招生辦公室瞭解了一下,這個學校主要招收食品工程、發酵工程兩個輕工專業,沒有工廠需要培養的專業。於是五明便離開了學校,去自貢城裡找到一個招待所住下。
第二天 五明聯絡了一起在重慶江陵廠學習的東楠,他在自貢一個大型工廠教育處上班,東楠特地出來見五明,並陪五明聊了一會天,東楠比五明年長几歲,身材有175公分,比五明高一些,胖胖的臉,戴一副眼鏡,五明把最近的情況向東楠介紹了一下,東楠說,他也參加了自學考試。已經考了一科,東楠提議五明去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參觀、學習一下。於是,五明和東楠便來到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
東楠說,千年鹽都自貢,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其美麗的縮影。有著瑰麗的建築和豐富的內涵。
五明看到,該館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釜溪河畔的龍鳳山下。
東楠說,建於1959年,是中國博物館發展歷史上最早建立的專業博物館之一,仍是中國唯一的鹽業史博物館。
東楠說,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是中國科技史專業博物館,館址為修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的西秦會館。這是一座由陝籍鹽商集資修築的同鄉會館,融明清兩代宮廷和民間建築風格於一體。有儲存完好的碑文、木雕、石刻、泥塑,是研究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生活、經濟狀況、宗教藝術的實物標本。
五明和東楠參觀了巖口簿。東楠說,鹽史文物主要是反映井鹽鑽井、採滷、輸滷、製鹽的生產工具和裝置,鹽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契約、賬冊和當時採用傳統方式鑽井的原始記錄——巖口簿等。
五明還看了治井工具。東楠說,在井鹽生產工具和裝置中,大量地是井鹽鑽制井工具。共珍藏有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至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井鹽鑿治井工具130餘種,約400多件。這些工具形態各異,輕重、長短比例懸殊,有的長達5米,有的又不足1米;既有重達數百公斤者,又有輕為幾公斤的。這些工具按用途分,鑿治井工具包括用於正常鑽井的鑽頭,用於特殊作業的鑽頭,打撈工具,補腔工具,測井工具和修治木柱工具等幾大類。在這些工具中,鑿井工具長大粗重,鋒刃鋒利,既能適應鑽鑿不同岩層和不同井段的需要,又能滿足井下特殊作業的要求,把鹽井鑿達上千米,這在當時是具有世界領先地位的輝煌成就。打撈工具,打撈工具則構思巧妙,製作精巧,種類繁多,各具神通,能夠成功地取出掉入井內的各種物件和排除井下發生的事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自貢鹽場的工匠正是採用這些工具,創造了世界鑽井史上的奇蹟,鑿成了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卓越的貢獻。館藏鑿治井工具,既是我國勞動人民聰明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的載體,它表明了我國古代鑽井技術無與倫比的精湛技藝和水平。
五明還看了契約賬冊。東楠說,館藏鹽業契約和經營賬冊亦是珍貴的鹽業歷史文物。館藏鹽業契約形成時間上起清乾隆時期(1736—1795年),下至民國37年(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