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第三節 中師第三學年 (第2/12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說了一句很好的話,他說,“不管將來怎樣,現在還是應該把本領學到。”
《志向、理想與沉思》。這個題目,是文選課老師佈置的暑期家庭作文題,要求寫《沁園春長沙》和《大江歌罷掉頭東》兩首詩詞的讀後感想。
《沁園春·長沙》是毛澤東去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途經長沙,重遊了橘子洲。作者面對湘江上秀麗的自然秋景,回溯在湖南長沙讀書時的情形寫下的。
“《沁園春長沙》
獨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頭。
看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 ;
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
鷹擊長空,
魚翔淺底,
萬類霜天競自由。
悵寥廓,
問蒼茫大地,
誰主沉浮?
攜來百侶曾遊。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恰同學少年,
風華正茂;
書生意氣,
揮斥方遒。
指點江山,
激揚文字,
糞土當年萬戶侯。
曾記否,
,!
到中流擊水,
浪遏飛舟? ”
這首詞,反映了毛澤東青年時就立下了“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的雄心壯志。這也說明了年輕人應該年少時,就立下大志向,將來才有大的作為。
“《大江歌罷掉頭東》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面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
1917年9月,周恩來為尋求革命真理,東渡扶桑學習各科知識,臨行前寫下了這首詩。1919年3月,他由扶桑回國前夕,他的同學好友張鴻浩等人為他餞行,請他書贈留念,他於是揮毫書寫了這首詩,並在詩後寫有“右詩乃吾19歲東渡時所作”、“返國圖他興”等字句,同時還寫明書贈此詩也是為了“自督”。
大江歌罷,就是唱罷了“大江東去”一曲。宋代文學家蘇軾寫有《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開頭幾句是:“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他是不堪中國沉淪、立志報效中國的有志者,“腰無一文,心裝天下,”就是對他的真實寫照。“難酬蹈海亦英雄”,表明了革命先輩為了中國的前途命運,哪怕赴湯蹈火,也在所不辭。給人的啟示是,年輕人也應該胸懷天下,不畏艱難、圖強報國。
滔滔長江匯黃埔,浩瀚大海天際流,周恩來,站在即將東渡的船臺上,遙望著積弱不振、外敵入侵、內憂外患的舊中國,回溯、緬懷三國時期江東周瑜周郎,讚賞他年輕有為,以超群的氣勢和膽略,把曹操幾十萬大軍。火燒、擊潰於赤壁之下。情不自禁吟誦起了宋代大文豪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立下了拯救中國,幹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為了學到拯救中國於水火的本領,他毅然掉頭,決定東渡扶桑,表現在詩句“掉頭東”上,給我們展現了一福海岸線一個勇敢的年輕人,漸漸地消失在了洶湧澎湃的波濤裡面的圖景。
1917年,周恩來,寫下了《大江歌罷掉頭東》這首詩,以驚濤拍岸,千丈飛瀑氣勢,撼人肺腑的文字,抒發了一個有志者“作沉浮,扭乾坤”的壯志和理想,每當人們讀罷,總禁不住豪情滿懷,熱血沸騰。
1917年,正是陰霾密佈年代。國家在風雨中飄搖,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帝國主義侵略者在中國橫行霸道,封建軍閥在紛紛彼此割據,茫茫黑夜,哪裡是救國救民的出路了?浩瀚的大海,哪裡是國家安寧、和平的彼岸?“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了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