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在周邊旅遊 第二節 遊覽隆昌古石橋(續3) (第1/7頁)
山果果9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然,只要五明一有閒暇時光,又或是偶然路過此地時,他總會興致勃勃地去遊覽那些隱匿於隆昌的古石橋。其中一座尤為引人矚目的便是位於隆昌縣黃家鎮的黃家觀音橋。這座橋坐落於黃家鎮矮洞村和龍威村的交界之處,猶如一條長虹般橫跨在那流淌不息的黃土橋河之上。而此橋之所以被稱作“黃家觀音橋”,乃是因為在它旁邊聳立著一座莊嚴肅穆的觀音廟,正是由於這座廟宇的存在,才賦予了這座橋如此獨特且富有詩意的名字。
據史料記載,這座黃家觀音橋始建於明代成化二十三年(即公元 1487 年),悠悠歲月流轉至今,已然歷經了五百多個春夏秋冬的更替,成為了隆昌縣內現存最為古老的石平橋。其建築風格獨具匠心,整體呈現出四墩五孔的石質平梁結構,自東向西延展而去。整座橋樑長達十八米,寬度達二點一米,高度則為二點八米,而每個橋跨都足有四點二米之長。
更為令人讚歎不已的是,那四座橋墩雄偉而壯觀,其上還精心雕刻著栩栩如生的浮雕。每座橋墩分別雕琢著兩隻威風凜凜的龍頭,以及一頭憨態可掬的大象和一隻威猛霸氣的獅子。這些浮雕工藝精湛,刀法細膩入微,無論是動物的神態還是線條的勾勒,皆顯得獨樹一幟,彰顯出古代工匠們巧奪天工的技藝和超凡脫俗的藝術創造力。觀音橋靜靜地橫亙在那裡,它宛如一條沉睡的巨龍,連線著黃家場和富順廟壩場這兩個地方。這座橋不僅是人們日常出行的通道,更是承載了歲月滄桑與歷史記憶的重要見證。
1988 年,這座觀音橋因其獨特的歷史價值而被公佈為隆昌縣的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從此受到更多人的關注與珍視。
橋旁那座古老的觀音廟,則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建築。它曾經作為鄉村小學, 1966 年前,在這座廟宇之中,還珍藏著五塊珍貴的石碑,上面鐫刻著當年建橋修廟時那些慷慨捐資之人的名字,故而被當地人親切地稱為“五塊碑”。然而,令人惋惜的是,這些石碑在“文化大革命”那個特殊的年代裡,不幸遭到了“破四舊”運動的破壞,最終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之中。
時光荏苒,到了 1987 年,儘管歷經風雨侵蝕,但在廟內的牆壁之上仍能看到些許殘存的建橋碑記。可惜大部分字跡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而風化剝落,只有寥寥數行文字尚可依稀辨認出大明成化年間的字樣。站在橋上向上下游眺望,只見兩岸的樹木鬱鬱蔥蔥、枝繁葉茂,形成一片幽深靜謐的景象,彷彿一幅美麗動人的畫卷展現在眼前,讓人心曠神怡、陶醉其中。
五明饒有興致地瀏覽著雙龍橋。這座橋靜靜地坐落於黃家鎮新鳳村之中,宛如一顆歷經歲月滄桑的明珠,散發著古樸而神秘的氣息。據史料記載,它始建於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 1774 年),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雙龍橋乃是一座十七墩十八孔的石質平梁橋,其整體呈現出東西走向的態勢。令人稱奇的是,儘管橋下並無河流流淌,但人們仍形象地將其稱為“無河十八洞”。整座橋全長 33 米,寬度僅有 092 米,高度則為 08 米,每一個橋跨均約 04 米。如此精巧的設計與建造工藝,不禁讓人對古代工匠們的智慧和技藝讚歎不已。
當目光移至橋身時,更會被那獨特之處所吸引——由西向東的第七、八墩處精心雕鑿著兩隻栩栩如生的龍形獸首。這兩隻龍獸昂首挺胸,雙目圓睜,彷彿正注視著來來往往的行人,守護著這座古老的橋樑以及周圍的村莊。它們的鱗片清晰可見,線條流暢自然,彷彿隨時都能騰空而起,直入雲霄。這座橋位於自貢與重慶之間的古老鹽道之上,乃是兩地往來的必經之途。遙想當年,它的右側還矗立著一座莊嚴肅穆的觀音廟。廟宇內留存著六通石碑,上面精心鐫刻著建橋和修繕寺廟的具體年份,以及那些慷慨解囊的善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