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頂尖人才的歸國之路 (第1/2頁)
愛跳的小袋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一凡深知,夏國的晶片產業之所以受制於人,根本原因在於人才的缺失。晶片製造領域不僅需要鉅額的資本投入,更需要一批精通尖端技術的頂級專家。
而華人科學家、工程師們散落在全球頂級企業中,是夏國半導體崛起的關鍵力量。
“明傑,這次招募工作,不只是一次簡單的人才引進,而是我們為未來十年甚至更長時間打下基礎的關鍵一步。”李一凡對弟弟說道。
“哥,我明白。我已經擬定了一份名單,這些人全都是業界頂級的華人專家。”李明傑將一份厚厚的資料放在桌上。
“很好,開始行動吧,不惜一切代價。”李一凡的目光如炬。
第一位目標:梁宗傑——裝置工藝專家
梁宗傑,華人,45歲,曾擔任應用材料公司(Applied materials)的高階研發經理,主導過多項刻蝕裝置工藝最佳化專案,手握50多項國際專利。他是全球裝置工藝領域的權威,但他的名字鮮有人知,因為他一直專注於技術研究,不喜拋頭露面。
多年來,梁宗傑一直猶豫是否回國發展。他不是不愛國,而是擔心國內的科研環境和平臺難以匹配國際水準。
他更擔心的是,自己的技術如果回國後無法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那將成為終生遺憾。
李明傑飛赴矽谷,與梁宗傑進行了長達6個小時的閉門談話。
“梁博士,我瞭解您的顧慮,但我要告訴您的是,我們並非盲目地拉您回國。
李明傑語氣誠懇,“現在國內我們控股的中微公司已經聚集了一批國際頂尖的技術團隊。您的加入,將是這個團隊的最後一塊拼圖。
“如果我回去,我需要什麼支援,你們才能滿足?”梁宗傑試探性地問道。
“您需要的實驗裝置,我們從德國和日本進口;您需要的研發資金,我們保證全額支援;您擔心的轉化效率,我們有全國最頂尖的生產線為您服務。”李明傑一一解答。
最後,李明傑的一句話讓梁宗傑徹底下定決心:“梁博士,我們不僅是為了企業的利益,更是為了讓夏國的晶片產業不再受制於人。您願意和我們一起,改變歷史嗎?”
好,梁博士最終被打動了,決定回國。
李明傑接觸的第二位頂尖人才是陳宜強,52歲,曾任荷蘭ASmL公司高階工程師,參與過32奈米光刻機的核心技術開發,手握80餘項專利。他是光刻裝置領域的頂尖專家,被譽為“奈米刻蝕之神”。
作為華人在ASmL的重要技術負責人,陳宜強早已成為全球晶片裝置領域的權威。但他對回國發展一直心存顧慮。
他擔心國內對高階裝置研發的重視不足,更擔心自己的研究方向可能無法得到充分支援。
李明傑親自登門拜訪,帶著詳細的晶片半導體規劃和資金支援方案。
“陳博士,您為光刻裝置領域貢獻了無數成果,但這些成果更多的是為西方國家服務。難道您不希望,這些技術有一天能為您的祖國所用嗎?”李明傑直接問道。
陳宜強沉默了片刻,輕嘆道:“我一直想回去,但光刻機的研發不是簡單的事,國內真的能支援我嗎?”
“當然能。我們為您準備了一支50人的研發團隊,裝置和經費都由您全權掌控。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要研發光刻機,還要讓它落地生產,讓夏國晶片產業真正擺脫對西方的依賴。”李明傑語氣堅定。
最終,陳宜強被李明傑的誠意和規劃打動,決定回國加盟。
第三位目標:楊思涵——材料學專家
楊思涵,38歲,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曾在英偉達擔任材料研發部門主管,專注於高效能晶片材料的開發,擁有30餘項核心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