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訪不如上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他剛說完這番話,從樓梯上和大廳裡就傳來一陣很大的響聲。
南比匆匆跑進死者的屋子,通報:
“德·吉茲公爵殿下!”
國王提出的問題得到這樣一個回答,不免使他大吃一驚,臉色變得蒼白,站起來,瞧著他母親。
卡特琳的臉色比她兒子還要蒼白,她聽到偶然碰巧向她的家族預告的這樁可怕的災難,抓住國王的一隻手,把他拉到跟前對他說:
“這就是危險……不過不要害怕;我在您身邊,”
兒子和母親在同一種恐怖和同一種威脅中互相理解了。公爵走了進來,後面跟著他的隊長們。他進來時頭昂得高高的,儘管他的眼睛不論是在尋找國王,或者尋找國王弟弟的靈床時,都帶著一些侷促不安的神色。
亨利三世威嚴地站著,儘管他如此富有詩人的氣質,也許只有他一個人能在某些時刻找到這種至高無上的威嚴氣派。他用一個君主的手勢,指著那張臨終時弄皺了的床上的王族的屍體,使公爵停住腳步。
公爵彎下腰,慢慢跪下。
他周圍的人全都低下頭,腿彎了下去。
只有亨利三世和他母親仍舊站著,他的眼睛裡最後一次閃出高傲的光芒。
希科看見了這道目光,低聲念著《詩篇》中的這另一節:
Dejiciet potentes de sede et exaltabit humiles。
(他將從王位上推倒那個強者,把匍匐在地的這個強者扶上去。)
譯後記
十六世紀德國的宗教改革運動在法國引起了巨大反響。延續三十多年的胡格諾教派與天主教派的內戰,正是席捲歐洲的宗教改革運動與法國內部政治紛爭交相錯雜的結果。我國讀者熟悉的法國作家大仲馬,早在一八二九年創作劇本《亨利三世及其宮廷》時就對這段歷史表現出濃厚的興趣,他從這段歷史中擷取了短短的兩天時間,寫出了這部浪漫主義風格的成名作。時隔十多年之後,這場宗教戰爭的題材,重又激發起了處於創作高峰時期的大仲馬的創作慾望,他以這段風雲變幻、錯綜複雜的歷史時期為背景,寫下了一百六七十萬字的三部曲《瑪戈王后》(1845)、《蒙梭羅夫人》(1846)和《四十五衛士》(1848)。
一五七O年,持續了八年的交戰雙方暫時休戰。一五七二年八月胡格諾派的主要領袖納瓦拉國王亨利和法國國王查理九世的妹妹瑪格麗特(即瑪戈王后)舉行婚禮。在法國王太后卡特琳·德·美第奇和天主教派主要領袖德·吉茲公爵的陰謀策劃下,八月二十四日夜間天主教徒殘酷地殺戮了二千多名前來巴黎參加婚禮的胡格諾教徒。八月二十四日是聖巴託羅繆節,所以這次慘案在歷史上又稱為“巴託羅繆之夜”。
《瑪戈王后》寫的就是“聖巴託羅繆之夜”前後兩年多,即一五七二年到一五七四年查理九世去世這段期間的事情。
“聖巴託羅繆之夜”後,兩派內戰更加劇烈,整個法國陷於分裂的局面。胡格諾派控制了法國南部和西部,代表人物就是納瓦拉國王亨利,他屬於瓦羅亞家族的旁系波旁家族。北方的天主教貴族以洛林家族的亨利·德·吉茲為首,於一五七六年成立“天主教聯盟”。這兩股勢力,與在巴黎掌握中央政權的瓦羅亞家族的亨利三世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至此,宗教戰爭演變為瓦羅亞家族、洛林家族和波旁家族之間爭奪王位的戰爭,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三亨利之戰”。
《蒙梭羅夫人》的故事發生在一五七八年,即查理九世去世、亨利三世即位後的第四年。小說裡不僅描寫了三亨利之間的鬥爭和勾結,還描寫了亨利三世的弟弟安茹公爵(在《瑪戈王后》中他是阿朗松公爵,受封安茹采地後改稱安茹公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