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腰直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週六晚八點,由吳畏導演的《典籍裡的華夏》第三期開播。
本期講述的是《史記》。當代讀書人吳畏穿越千年時空,見證司馬遷忍辱負重、發憤著書,用一生成就“史家之絕唱”。
節目用戲劇化結構和影視化表達,呈現出《史記》中約三千年的“英雄群像”,也讓觀眾更加懂得我們讀史的原因——在血脈和文脈傳承中找到民族的根與魂。
《典籍裡的華夏》從大眾的熟悉度出發,為《史記》的相關人物舉辦了一場群賢畢至的“歷史盛會”。
節目開場,黃帝、秦始皇、陳勝、吳廣、廉頗、藺相如、張騫等歷史英雄陸續從《五帝本紀》《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廉頗藺相如列傳》《大宛列傳》中“活”了過來。
隨後,戲劇演繹青年司馬遷拜別父親、遠行遊學的歷程。觀眾跟隨司馬遷在九嶷山追懷舜帝,在會稽山探禹穴。
透過越王勾踐體悟隱忍,在孔子故里追慕先賢,在汨羅江邊感受屈原的家國情懷,在烏江之畔讚頌、反思項羽的英勇和敗亡……
在人物的命運線上,節目串講了司馬遷“年十歲則誦古文”的童年時期,“二十而南遊江、淮”的青年時期,以及因“李陵之禍”遭遇厄運、仍不忘父親遺命忍辱負重的中老年時期。
節目發揮藝術化的合理想象力,打造了一場時空對話,讓司馬遷在著成青史之後,與父親跨越生死再度重逢,在“幸不辱命”的釋然大笑中,完成對先祖的告慰。
當吳畏作為“當代讀書人”的代表,向司馬遷獻上“千年一拜”,感謝他寫就青史,澤被後世,致敬他當年孤獨、沉重,甚至是屈辱的那一段歲月,現場和電視機前的觀眾都為之深深感動。
節目播出之後,收視率再創新高,媒體們對這期節目也打出了高分,並且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典籍》透過專家學者對《史記》的解讀和闡釋,深入挖掘了讀史的原因和意義。
它告訴我們歷史不僅是一面鏡子,讓我們瞭解過去,更是一座橋樑,連線著我們的血脈和文脈。
透過讀史,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民族和文化,找到民族的根與魂。
……
週日上午,吳畏和沐子怡一起來到京城有名的音樂工坊,在錄音室裡他們見到了蘇覓。
因為今天就要將這首歌錄製出來,時間有點趕,所以吳畏就被拉過來指導一下。
蘇覓看上去不大,個子嬌小,卻有著一副高音嗓子。她的眼睛像閃爍的星星,透著一股子靈動的光芒。
臉型小巧精緻,像是用精緻的瓷器雕刻出來的。面板白皙細膩,就像冬日裡的雪花一樣。而且,她的笑容治癒,一笑起來就像是春天裡盛開的花朵。
吳畏將這首歌的要點,以及一些容易出錯的地方說了一遍,然後蘇覓就走進錄音室,吳畏和沐子怡戴上耳機在外面聽。
因為這首歌蘇覓昨天已經熟悉了一天,所以整體上是沒有多大問題,但是在細節上還有一些要處理。
最終錄製了四五遍之後,終於能夠達到吳畏的要求。
“這首歌真的很好聽,充滿了勵志和溫暖的能量,給人帶來希望。”沐子怡有些羨慕的說道。
這首歌跟吳畏以往寫的歌風格完全不一樣,完全跟情情愛愛不搭邊。
僅聽了一會沐子怡就知道,這首歌絕對是一個爆款。
吳畏捋了捋沐子怡的頭髮說道:“這首歌確實很好,但它不適合你的聲線,蘇覓音色通透、衝勁十足,聲音極具穿透力,更能夠發揮出這首歌能量。”
“那你真不打算親自出手?”
“嗯,最近比較忙,找個人陪那群老傢伙玩一玩就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