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壹 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世界(1)
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
□ 最近,你大講先秦諸子,是不是想“救市”啊?
■ 救市?救什麼市?股市?樓市?奶市?哈!怕是管不了吧?遠水不救近火嘛!再說人家又不是救火車、消防隊。
□ 不是嗎?孔夫子怎麼說的?“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如果天下太平,我孔丘又何必多管閒事”。反過來,意思也很清楚——如果社會出了問題,我孔丘就不能不管。那麼,孔子管了嗎?管了。這就至少說明兩點。第一,當時世道不好;第二,孔子挺身而出。這不就是“救市”嗎?
■ 倒也是。不過不是“救市”,是“救世”。當然,打個引號,說是“救市”,也行。
□ 其他人,也都這樣吧?
■ 應該說,最早是孔子發表了他的“救市主張”,比如*、克己復禮、讓世界充滿愛等等,然後就有人出來支援或者反對他。先是墨家反對,後是道家反對,最後是法家反對。儒家自己這邊,孟子和荀子支援。不過孟子和荀子,觀點也不完全相同,也有爭論。
□ 對不起,先打斷一下。你說“孔子最先發表救市主張”,難道老子不在前面?
■ 恐怕有兩個“老子”,或者至少有兩個。孔子曾經問禮的那個,在孔子之前,或者同時。寫《道德經》(《老子》)一書的,我想應該在孔子之後。這個問題,只要比較一下《老子》和《論語》兩書的內容,就不難得出結論。簡單地說,《論語》只是自說自話,基本上沒有對立面;《老子》卻是多處批判儒家,以儒家為靶子。批判者總是在被批判者之後,這是常理。如果要深究,建議讀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和李零先生的《人往低處走》,我的《先秦諸子百家爭鳴》一書中也有說明。
□ 這樣一說,就清楚了。春秋戰國時期一下子出現了那麼多偉大的思想家,恐怕就因為當時“天下無道”,社會出了問題,得有人來“救”,來發表“救市”的主張。這就有了先秦諸子。但如何救,救什麼,問題出在哪,觀點不同,說法不同,方案也不同。這就有了百家爭鳴。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就是當時的“救市大辯論”。是不是這樣?
■ 也是也不是。天下無道,需要“救市”,只是百家爭鳴的直接原因,不是全部原因。他們討論的問題,也不全是這個。不過,救市,確實是焦點。
□ 核心就是“拿什麼來拯救你,我的世界”?
■ 也不光是“拿什麼來救”和“怎麼救”的問題,還包括“救不救”。實際上,也有主張“不救”,或認為“沒救”的。
□ 為什麼?
■ 因為在他們看來,當時那個社會已經壞透了,爛透了,根本就不可救藥。
□ 這是什麼人的觀點?
■ 孔子時代的隱士。他們是“道家之前的道家”,簡稱“前道家”。孔子為什麼會說“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就因為有個隱士對他的學生子路說,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你們又和誰一起去改變?你們與其像孔子那樣“避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避世”。避人,就是拒絕與那些壞人合作;避世,則是拒絕與整個社會合作。為什麼拒絕與社會合作?“滔滔者,天下皆是也”,這個社會根本就沒救嘛!
□ 天下無藥可救,又怎麼樣呢?
■ 能拯救的也就是自己。
□ 這又是誰的觀點?
■ 墨子時代的楊朱。楊朱是先秦道家第一人,第二是老子,第三是莊子。這三個人,觀點並不完全一樣,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要拯救天下,先得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