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三、明太宗駕崩後鄭和下西洋立即停止
《論中國》說:&ldo;鄭和的遠徵在宣德八年(1433),即鄭和去世的那一年突然終止……下一個皇帝下令拆除所有船隻並銷毀所有造船記錄。這樣的遠航便再沒有重演過……中國的航海行為從此一蹶不振……中國的航海史從此成為一個打不開的折頁。&rdo;
基辛格文筆確實不錯,可惜論據是他腦補的。宣德八年(1433),鄭和這個人確實死了,鄭和下西洋這個概念也就終結了。人都是要死的,但不是說某個人死了生意就不做了呀!太宗朝的意義便是奠定一個體系,讓後人長久傳承,豈有一個人死了整個體系就消失的道理?基辛格當年推動了美國和很多敵對國家建交,史稱基辛格穿梭外交,難道某天他一蹬腿,美國就閉關鎖國不搞外交了?鄭和卒後,侯顯、王景弘等相繼接替,多次下西洋,只不過他們的名氣遠遠小於標誌性的鄭和而已。
根據多倫多大學弗蘭克教授(andré gunder frank)所著《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的東方》(reorient:global enoy the asian a),在15、16世紀,全世界約有三分之一的白銀透過國際貿易流入中國。須知這兩個世紀正值美洲、日本這兩個大銀礦開發之際,全球貴金屬供應量暴漲,而中國能透過貿易(而非掠奪)將這麼多白銀收入囊中,弗蘭克驚呼中國就是一臺巨大的&ldo;銀泵&rdo;!試問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度又如何做到?靠走私?中國的走私犯就能引發全世界範圍的價格革命,您也太看得起經濟罪犯了吧!
鄭和之後大規模的官方航海確實減少,但這正是因為開闢航線、清理海盜、建立貿易關係等各項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不需要海軍再開來開去,接下來就該民營企業家們開始表演了。現代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包括美國)會讓海軍每天做環球航行,難道都是閉關鎖國了?
繁榮的全球化貿易進一步促進了明帝國的中心性,除了金銀,各種科技、文化都大量湧入開放包容的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中國自身的跨越。比如玉米、甘薯、馬鈴薯等美洲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極大地促進了人口增長。有資料記載明朝總人口只有六千萬,但這顯然只是明初整理的一個納稅戶數,後來增長的沒有納入統計(明朝祖訓&ldo;永不加賦&rdo;)。據最樂觀的估計,明末實際人口可能達到兩億五千萬,這樣的人口規模更加奠定了中華帝國作為世界中心的實力基礎。而大量西方學者將西方科學帶入中國,極大地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更使東西方科學在中國相融,保障了中國始終處於全球科技領先的地位。
成為世界的中心帝國,不一定只有燒殺搶掠這一條路。即便是西方,今天也有少數人開始明白這個道理,而作為一個中國人,希望您能夠更加理解自己的祖先。
四、劉大夏焚毀鄭和下西洋的相關資料
有野史稱鄭和死後明朝閉關鎖國,明憲宗(朱見深)有意重啟大航海工程,但車駕郎中(兵部主管裝備的司長)劉大夏便持下西洋得不償失的觀點,所以將鄭和下西洋的資料都燒毀了!明憲宗也就只好作罷,從此閉關鎖國。這同時也就是鄭和下西洋這麼重大的事件,最擅長記史的中國人卻沒有留下完善資料,現在的很多事情還得靠猜的原因吧。
這裡可能需要比較直接地指出這個笑話的笑點在哪兒:
第一,區區一個郎中有權燒毀這麼重要的資料?我可以負責地告訴您,這些資料涉及到當時世界上最強大海軍的核心技術,劉大夏連看一眼的資格都不一定有。
第二,沒資料就不能出海了?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