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活動中,盧作孚名列榜首。評語認為,他留下的“民生公司、北碚實驗區、《盧作孚文集》,其中任一項都足以改變歷史”。盧作孚在世時,郭沫若先生曾表示想給他寫傳。盧作孚婉言辭謝:“我的傳記只能由我自己來寫。”大抵也是因為他的傳記確實不容易寫的緣故。
要寫好這樣一個人物的生平,與盧作孚同代的大文豪都難以做到,何況作者還是隔了兩代的人,而且寫的又是小說,需要進行藝術的再創造。與盧作孚有關的文獻資料、素材可謂堆積如山。是透過認真蒐集、閱讀、消化、吸收、篩選,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提煉、加工,寫出一部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文學作品,還是淺嘗輒止、浮光掠影、移花接木、拼湊貼上,憑空杜撰出一部“戲說”,無疑是對作者敬業素質的一大考驗。兩位作者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前者。兩年多來,他們閉門謝客,廢寢忘食,不僅啃完了一座座資料大山,還克服重重困難採訪了相關的家屬和親歷者,查閱了塵封多年的檔案;為了寫好“十萬青年十萬兵”的悲壯場面,他們曾冒著嚴寒酷暑三次到四川大邑縣的抗戰博物館參觀,每每悲淚慨嘆;從而佔有了大量一、二手資料,有了寬廣的歷史視野,為塑造好盧作孚這個主人公以及書中的其他真實或虛構的人物,打下了厚實的基礎。小說中有相當一部分與故事情節有關的史料,都是第一次公開披露的,比如來自臺北國史館的數封盧作孚與蔣介石的往來信件、作者獨家採訪的盧作孚親屬和友人的口述回憶等等。書中寫到的與盧作孚有關的傳奇經歷和歷史事件,幾乎全有出處;盧作孚在各種不同場合的演講、對話、文章、書信,其核心內容都有證可考。
比如,小說中有這樣一個情節:盧作孚為了開闊北碚市民認識和接受新事物的眼界,特請航空公司派飛機免費到北碚上空飛一圈(當地人戲稱“剎一腳”)。航空公司不僅應約前來,而且還多飛了兩圈。這個看似天方夜譚的靈感,正是作者讀到《盧作孚文集》中一篇文章的“偶然”發現。而小說中的盧作孚藉此機會,指著一幅巨大的四川地圖,對滿場民眾宣講的一段話:“這是一幅普通的四川地圖。我們站在地面上,就這麼看去,會對四川的真實大小得到錯誤印象。它那山嶺重疊、綿延起伏的地形使它具有比地圖所顯示出來的更多的土地。同是一平方公里的土地,與中原比,它的面積卻要大些……”則來自於盧作孚在抗戰末期寫的一篇佚文《中國中心的偉大基地》。把這兩件真事“串聯”在一起,當然是虛構,但因其有真實的基礎,便使藝術的虛構有了不一般的魅力,又因為藝術源於真實,方使真實具有不同凡響的感染力。
代序:小說被認為是一個民族的秘史(2)
小說中,有盧作孚弟兄二人因觸犯了“言論罪”,被合川縣長投下死牢,命在旦夕,終因盧作孚一篇《告全縣人民書》贏得民眾聲援得以解救的故事。這件事是真的,但小說中的《告全縣人民書》卻是虛構的。憑兩位作者對盧作孚的透徹瞭解和文學功底,要虛構這篇千把字的文章應該易如反掌,然而這篇千字文來得卻很不容易。當作者從親人*中得知這一素材後,便很想找到這份名噪一時的文獻,於是遍訪了有關親屬、知情人、盧作孚家鄉的老人,查閱了合川地方誌和有關報章雜誌。“哪怕是找到一兩句話也好,我們可以用來做個‘藥引子’。”最後儘管這個“藥引子”沒找到,但潛移默化在他們心中的盧作孚的精氣神這個“藥引子”,卻在關鍵時刻發揮了作用:一篇精彩絕倫的“救命書”應運而生,並且顯示了作者的古文功底。類似的例子在小說中不勝列舉。
盧作孚在《什麼叫做自私自利》一文中說過這樣一段話:
你的生路會沉溺在這強烈的社會要求當中,如醉如痴,如火如荼,比較沉溺在漂亮的衣服,高大的房屋,名貴的陳設,富有的財產,出人頭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