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砍刀詩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史那伏念乃屢叛之人,向與我大唐為敵,不知天恩浩蕩。此番反叛,其為禍首,又因被程務挺、張虔勖威逼追趕,更遭磧北迴紇逼迫,走投無路方才詐降,並先求特赦,降則非其本意也。
高宗以為有理,遂命將阿史那伏念及阿史那德溫傅並皆處死。又謂裴行儉不能明辨是非,反受阿史那伏念所欺,故此平定突厥之功也不予記載,只被封為聞喜縣公。
裴行儉踉蹌下殿,仰天嘆道:晉王渾忌妒王浚平定吳國大功,今人尚謂可恥。今復有奸佞忌功殺降,恐以後再無甘願歸順之人也!
於是歸於府宅,就此杜門謝客,託病不出。
鏡頭速進,兩年之後。
突厥十姓中車薄部落再次叛亂,北邊告急。
高宗詔命重複起用裴行儉,任為金牙道行軍大總管,準備領兵出征。
但大軍未出,裴行儉便於四月二十八日卒於長安延壽裡家中,享年六十四歲。
高宗聞言大為悲悼,詔命追贈為幽州都督,諡號為“獻”。又令皇太子挑選六品京官,專門管理裴行儉家事,直到其子孫能夠自立方止。
當年十月,裴行儉靈柩送還原籍,葬於聞喜縣東良原。
鏡頭閃回,補敘裴行儉生平軼事。
裴行儉師從於大唐戰神蘇定方,是為鬼谷門親傳弟子,武略天下無雙;兼且擅長草書、隸書,是位書法名家。
唐高宗曾賜裴行儉白絹,命其書寫《昭明文選》,愛其用筆法度,賞賜頗為豐厚。
裴行儉不以武功兵法自誇,卻常以文筆書法自矜道:若無精筆良墨,褚遂良不曾常寫。不擇筆墨優劣,而皆能書寫機靈敏捷者,惟我與虞世南而已。
因撰寫《選譜》、《草字雜體》等書傳世,有數萬字之巨。
裴行儉不但文武雙全,且又自本門師兄李淳風處習學星佔天文,更精通陰陽曆法。由是每次行軍作戰,非但提前預知必勝,且都能預知獲勝班師之期。
若預料其敗,則必力諫天子罷戰,或不肯掛帥,使他人先行出兵對壘。
至其晚年在家隱居之時,曾撰寫裴氏兵法七篇,就安置軍營、陣勢擺列、預料勝負、識別人才等項用兵要素,編寫出四十六條經驗訣竅。
及裴行儉死後,武則天后使其侄武承嗣上門將此書取走,於是裴氏兵法就此失傳。
裴行儉雖然官居高位,但待下極為寬厚,雍容待人。
唐高宗曾賞賜給裴行儉駿馬以及珍貴馬鞍,屬下令史私自騎馬賓士,致馬失前蹄摔壞馬鞍,於是令史懼罪,嚇得逃跑。
裴行儉使人尋找令史回來,照舊任職帳下,若無其事,並未追究。
其因通曉陰陽,深解富貴無常之道,於是從不貪財,甚至視如糞土。
唐軍平定阿史那都支之後,繳獲無數貴重珍寶。各國首領、將士皆請開眼一觀,又恐大帥不肯。未料大帥裴行儉一口答應,並乘機設宴,於席間全部拿出,供諸將傳看觀賞。
傳寶軍吏因腳步踉蹌,將手中所捧直徑兩尺大瑪瑙盤摔碎。小吏驚怕,叩頭出血。
裴行儉於座中笑道:公非故意,何懼如此?
根本不看碎盤,亦毫無不捨之色。班師還京之後,高宗敘功,賞賜給裴行儉金銀、器皿三千多件。裴行儉全部分送給親戚朋友及部下,自己一件不留。
裴行儉有知人之鑑,初為吏部侍郎時,見到前進士王勮、咸陽尉欒城蘇味道,當時二人尚且籍籍無名。便謂其二人道:二公後當相次執掌銓衡,僕有後代弱息,願以為託。
王勮之弟便是王勃,與華陰楊炯、范陽盧照鄰、義烏駱賓王皆以文章享有盛名。司列少常伯李敬玄對四人尤其看重,以為此後必然顯達。
裴行儉相過四人,卻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