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智宵與魏駒、韓庚的會面在回到“新田”之後的第五天。
他們來到“新田”之後,一來是需要休息,再來便是一些事務亟待處理,才會耽擱那麼一段時間。
無一例外的是,他們都優先了解晉君午的情況。
晉君午知道智宵、魏駒和韓庚被周天子賜爵了嗎?反正沒有表現出什麼來,每天該罵智氏、魏氏和韓氏繼續罵,能夠怎麼享受也沒有落下,看不出有什麼異常。
三家對晉君午的軟禁不會放鬆,大概等智氏、魏氏和韓氏立國之後,才會逐漸放寬對晉君午的管控了。
那種管控並不會因為三家分別立國而就停掉,會持續到晉君午壽終正寢為止。這是防止晉君午想不開,包括立即開啟國戰,或給自殺死了。
與此同時,智氏、魏氏和韓氏在立國之後,他們會選擇與晉國結盟,三五年之內會奉晉國為霸主國。
那麼做其實就是一種過渡期,再然後將無視掉晉國,乃至於開始蠶食晉國的疆土了。
智氏和魏氏、韓氏並非純粹是為了名聲才那樣做,其實是姬周的一項流程。
當時姬周取代殷商成為天下共主,一開始並沒有足夠的國力徹底將殷商滅掉,選擇分封了子姓血脈,其中包括帝辛的子嗣。
姬周從來都只是天下共主,也就是並非對各諸侯實際管理,到長久的以後仍舊沒有能夠將殷商殘餘消滅乾淨。
注意,是從姬周成為天下共主到周王室衰弱到成為招牌,一直都未能夠徹底消滅殷商。
所以,並非姬周不想徹底消滅殷商,真的就是辦不到。
殷商一度有希望一統天下,只是大軍東征時期被姬發率軍偷襲,外出征戰的軍隊沒有來得及救援,都城就被姬髮帶著一幫盟友攻克。
姬周成為天下共主之後,諸侯的數量不減反增。這也是姬周不得不執行大肆分封的根本原因,簡單就是因為姬周連徹底滅掉殷商都辦不到,哪有實力再去滅掉其餘諸侯。
而姬週一開始就做不到的事情,後來成為“禮”的一部分,智氏、魏氏和韓氏再立國後對待晉國的方式便是執行“禮”的一種做法。
“陳國、原國、範國已立。”魏駒以這一句話為三人見面後的開場。
田氏立的是陳國,他們本身也是陳國媯姓,無法完整代齊,自然優先復立陳國。
中行氏本是旬氏,晉國旬氏是原國的公族後裔,中行寅選擇“原”來作為國號沒有半點毛病,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復國。
範氏先祖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在夏朝是御龍氏,在商朝是豕韋氏,在周朝是唐杜氏。也就說他們從來沒有作為一國公族,當然選擇“範”來作為國號了。
中行氏在用“原”作為國號之前有跟智氏溝通,他們的意思是智氏選擇“原”這個國號的話,中行氏就選擇“旬”來作為國號。
然而,智氏和中行氏雖然都出自旬氏,其實中行氏才更為“正宗”一些,等於中行氏比智氏更有資格用“原”來作為國號。
智氏是旬氏的小宗之一,若是沒有中行氏立國這麼一回事,肯定是選用“原”作為國號。
由於中行氏也會立國,再發生智氏搶“原”來當國號,真的會變得很沒有必要。
一旦智氏用“原”當國號,哪怕是中行氏主動避讓,世人還是會認為智氏搶了本該屬於中行氏的國號。
智氏當然能夠跟中行氏搶,之所以不搶是因為智宵對使用“原”來當作國號沒有任何執念。
話說,國號有什麼講究嗎?那是肯定的事情嘛!
有爵位的話,一般是以爵位的名號來作為國號。
例如劉邦是漢中王,漢中就是劉邦的封地,後面劉邦遷都到秦地,國號肯定不能叫“漢中”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