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耀與忠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渠直接拖到自行崩潰的邊緣。
這一套戰法,漢武帝用在匈奴人身上,耗費將近二十年逼得匈奴人在漠南幾乎待不下去。雙方的戰略重心轉到對西域的爭奪戰之後,又是過了不到十年,漢帝國乾脆逼得大量匈奴人跑到漠北去了。
這個歷史版本的漢國與義渠,跟原歷史版本的漢帝國與匈奴,四個勢力之間的體量不一樣,相同的戰略實施起來,達成目標的時間自然也就不同。
不過,同一套戰法,肯定是農耕民族更經得起消耗,再強大的遊牧民族只要無法一舉破壞農耕民族的主要產糧區,打消耗戰一定會是農耕民族撐到最後。
在范蠡出征時,沒有多麼盛大的誓師儀式。
漢君宵倒是親自到場送別出征的部隊,該有的勉勵說幾句,其餘的話真沒有多講一句。
出兵對苟延殘喘狀態種的義渠發起最後決戰而已,要搞得多麼隆重啊?
一個天大的事實,當前階段的諸夏文明列國,可能只有燕國在打異邦之前會搞隆重的誓師儀式,剩下的諸侯國真不拿打異邦當一回事。
而燕國會那樣,主要是從春秋前期到中期,他們著實是被異邦欺負得老慘了。
原版歷史上,即便是到春秋後期,燕國還是被東胡一再欺負,還是得到齊國的救援才讓情況得到好轉。這個也就難怪進入戰國階段之後,燕國從頭到尾幾乎都在中原戰場打醬油,原因是他們在打東胡,且一直朝東北方向在擴張。
“君上,烏氏使者如何安排?”輔果這次不再擔任北征的主將。
四年間,大多數時候是輔果擔任北征的主將,偶爾一兩次由程朔頂替,每一次卻是范蠡擔當首席軍佐。
漢君宵有意對列國招攬人才,同時也是范蠡能力和履歷已經足夠,非常適合來擔當典型和榜樣。
所以,這一次北征漢君宵任命范蠡為全軍主將,統率五萬漢軍北上。
烏氏也是漢國北部的一個異邦勢力,以構造而言是一種多部落聯合。他們在發現漢國與義渠展開大戰之後,觀望了兩年多的時間,隨後頻繁派人到漢國拜訪,第三年起則是開始向漢國上貢。
“既已決議內附,如既定禮節便是。”漢君宵說道。
什麼玩意來著?
對的,烏氏就是這麼識相。
原版歷史上,他們稍微被秦國一攻打就集體降了,從此以後成為秦國的牧馬人。
在漢君宵的這個歷史版本,漢國連攻打烏氏都沒幹,只是進行了邦交接觸,一部分烏氏人直接就主動提出內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