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雜事 (第2/4頁)
搬磚呢別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新兵,都是是秦地受災百姓,基本上就沒有讀書的,說起話來,還會因秦地的東西南北,口音又分。
趙率教覺得這種話都說不通的情況有點艱難,去了薊鎮的訓導員們也覺得自己在安撫士卒情緒,讓他們忠心大明之外,還得再學各路秦地方言,有些艱難。
好在到底是小問題,
總比軍鎮缺餉暴動起來得好。
薛國觀今天把三原縣的真相交了上來,其因也的確如同他之前所分析的那樣,不過那縣令願意上吊自殺,則是在於其本身已經得病,想著搏一搏還能給子孫後代拼個富貴出來,這才願意“出借人頭一用”。
除此之外,薛國觀和楊肇基、趙懷義一併奏報固原爆發了一次士卒鬧餉之事——
陝西三邊到底是貧困已久,距離也不像薊鎮這麼近,哪怕中央要援助一二,也要花費許多精力。
而延綏鎮那邊因為有鹽池,天子又放權下來讓他們自己賺錢,一時之間日子好過許多,寧夏鎮那邊也有鹽池分佈,延綏鎮既然搞起了這般生意,寧夏自然也能湊上一腳,且寧夏鎮所在之地,素為河套平原一角,水土條件比延綏好上一些,朝廷發點糧餉下來,加上衛所士卒自己的耕種,也能過日子。
但固原鎮雖近長城,但比起其他二鎮,到底是內地了些。
,!
今年陝西大旱,多地絕收,運糧換鹽的商人沿著長城走,去了延綏就去寧夏,基本也不路過固原,生活水平差距一下子就突顯了起來。
人都是不患寡而不患均的,以前一塊吃糠咽菜,甚至自己過得還好一點,現在兄弟竟然偷偷發財了,固原將士頓時不高興了起來。
加上朝廷為了賑濟,一時之間還真沒顧得上補發糧餉及時,就連朱由檢都為之遲滯,所以固原將士一時激憤下,圍住了楊肇基所在的總督府,要求發餉。
要不發餉也行,朝廷也得給固原安排個買賣的路子,總不能陝西三邊,就富養兩個吧?
俺們難道是朝廷撿來的娃兒?
楊肇基當時就被這樣的要求給氣到了,這段日子老將軍就琢磨著寫書的事,人都文雅了起來,罵人的話溫柔了許多,也懶得跟一群兵痞吵。
因著賑濟之事,整個陝西的倉儲都被調動監察了起來,楊肇基也沒辦法輕易開倉,乾脆就把正在附近抽打鄉紳的薛國觀和孫傳庭找了過來,讓他主持平息。
薛國觀初聞,還以為這是要自己去送死呢。
他毆打士紳容易,但那是仗著“秀才造反,三年不成”的底氣,一群兩手不沾陽春水計程車紳,他流氓一點,要抓要殺,都不困難,何況還有孫傳庭帶兵在側?
可現在是去固原鎮吶,
固原鎮有兵變吶,
兵痞可比薛國觀還要流氓!
但這段日子以來,“薛大人是個頭鐵的好官”,已經成了不少人眼裡的真相,薛國觀為了政績,只能硬著頭皮去了。
好在後面知道固原鎮情況還能維持,並不是將士走到了絕路所至。
於是薛國觀頓時抖擻起來,拉著趙懷義、楊肇基和孫傳庭等商量,將人分而化之,先安撫住,以免人多激動,真成了壞事。
隨後又以宴請為名,找來帶頭鬧事的那幾個,當場伏殺,拿著人頭出去對被煽動起來計程車卒恩威並施一通,開了固原城中的倉庫,這才草草結束這次鬧餉。
但薛國觀也在奏疏中提到,“若陝西天象不改,朝廷如何能一賑再賑?固原今日可平,來日又如何?臣在陝西走訪,多有百姓推測天時,言今年之冬恐有大寒,又要饑饉……關內如此,關外如何?伏請陛下施恩,再撫三邊,防可能之暴亂。”
朱由檢看了,也是皺眉,覺得老天爺總是跟自己過不去。
以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