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話本和輿論 (第2/4頁)
搬磚呢別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趣,為之添筆的可不少。
劉若宰不過其中之一。
而《金瓶梅》雖有對映時弊之舉,描寫了當今士大夫那放縱濫情的風氣,但很多百姓看話本,可不是為了看背後思想,做閱讀理解的。
他們就愛看某些刺激的、好玩的!
這樣的話本子雖難登大雅之堂,也不怎麼能在書齋架子上光明正大的擺出來,可要真統計一下銷量,卻是遙遙領先,於民間影響力可謂不小。
如此這般,劉若宰更不可能承認其中有自己的手筆了。
要真傳出去了,他這狀元郎怎麼做人啊!
“你放心,朕不是什麼古板之人,聖人也說食色性也,故適當的發散人之慾,當為天理。”
“一味逃避壓制,就跟不讓人喘氣一樣,不死何為?”
劉若宰心頭一動,覺得天子這話透露出了幾分陸王心學之意,想著是不是天子要對日益為人所不喜的程朱理學展開批判。
結果,他卻聽天子說道,“你給朕說說,民間百姓喜歡看些什麼,聽些什麼?”
“你的話本朕可是打聽過了,很得人追捧,都供你在京城買了三進的宅子!”
劉若宰一外地之人,初入朝堂就能大手筆的買下京城老宅,當時就讓人給盯上了。
也許是出於嫉妒,
也許是出於都察院換了新主官之後,急需業績表現,
,!
也許是朝中有人對劉若宰身為天子講讀官員,未能盡心盡力為天子宣讀聖賢之意,沒能讓走上邪路的天子重回聖明君主垂拱而治天下分正路上,
所以有人彈劾到了劉若宰身上。
好在劉若宰並不在意這些東西,
只要皇帝不對他怎樣就好。
他日常仍舊沉迷在書堆裡面,連和翰林院的同僚都沒什麼交際。
劉若宰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隨後端正姿態,回答起了天子的問題。
“民間話本之所以能夠流傳,受人喜愛,其原因便在於,百姓讀書不多,一味向之說教,咬文嚼字,他們無法讀懂,自然不樂意去看。”
“話本用語通俗易懂,且多夾雜俚語粗言,正合百姓平時所講。”
朱由檢也端坐身體,與之對話道,“這個朕清楚,所為曲高寡和,便是如此。”
“天底下讀書人自然會讀聖賢書,通賢道德真章,但那也是要數年寒窗才能得來的功夫。”
“天下百姓萬萬千,並非全部人可以去讀書識字,識字數十,謀生便可,而既識字,又難以繼續研學,偏偏又不願再重回那文盲之態,有讀書之要求,便使得俚語白話流傳於紙上……我朝開明,印刷業大為展開,故成就了許多著名話本。”
總而言之,
那便是百姓有這麼個讀書的需求,自然會有逐利之商人,去發掘這財源。
既然聖賢書詰屈聱牙,那就換成白話!
既然道德文章一味說教,讓人看不下去,那就換成百姓喜歡看的鄉間故事、閨門隱秘!
反正只要能買書賺錢,書齋老闆們是不在乎自己印刷出了什麼東西的。
“當年白居易寫成一詩後,先讀於老婦聽,若其能懂詩中含義則傳,不懂則焚。”
“這是白詩得以流傳天下的原因之一。”
劉若宰也道,“臣平時思維多動,初涉話本之時,並未得以流傳,就連印刷的錢,也是自己掏的……”
他唏噓一下,感慨起了自己創業的艱難,隨後又道,“其後臣便去民間訪查,果然如陛下所說,話本過於咬文嚼字,滿篇道理,是賣不好的。”
“臣當時只顧著賣弄文采,堆砌辭藻,反而落於下乘。”
“之後便一轉文風,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