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茂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聽說是叫一個什麼桂芬的。
陳城大驚。蘇州有兩個桂芬,一個叫馮桂芬,一個叫沉桂芬。
馮桂芬字景亭,蘇州府吳縣人,是道光二十年的科場榜眼。太平軍建都金陵時,馮桂芬正在老家丁憂。咸豐令他在家辦理團練,協助綠營守城。
馮桂芬主張以華夏文化為本源,坦然面對外來文化,積極向西方學習。他較早地提出全面、系統變法的思想,比較理智地兼顧理想和現實的關係。
馮桂芬的思想被洋務派奉為圭臬,堪稱洋務運動第一人,華夏近代化第一人。
再說這沉桂芬,也不遑多讓。他是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這一榜出現了李鴻章、沉保楨、郭嵩燾、馬新貽等多位封疆大吏。
沉桂芬不僅同樣封疆,還是第一個掌握清廷中樞大權的漢人。日後,恭親王奕?被慈禧太后屢次打擊,倦於政事。而同為軍機大臣的滿人文祥去世,沉桂芬便以軍機大臣兼領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成為滿清第一個執掌中樞的漢人。
清廷中樞中,恭親王弈?最是熱衷洋務,而沉桂芬則為中樞執行洋務的主要操刀手。
到底是哪個桂芬呢?
馮桂芬當年與曾國藩一道辦理團練,此後便一直負責助防蘇州,最可能是他。
沉桂芬則於1858年初丁憂回籍,此刻也有可能出現在蘇州。
不管是哪個桂芬,都是當今世上一等一的人才。若能為民軍所用,陳城豈不如虎添翼?
陳城急令親軍上前救援,又帶著小火輪靠近大明山,準備接應敗退的清軍。
那大明山處的太平軍,乃是石達開屬下的一支偏師,力量並不強。可太平軍人多勢眾,把大明山的清軍圍得跟鐵桶似的。大明山上的清軍糧彈將盡,眼看就要崩潰了,拼死想要突圍出去。
太平軍圍困甚緊,並不強攻,卻嚴防清軍突圍,企圖困死這股清軍。
正在相持時,民軍從天而降,從太平軍背後偷襲。太平軍猝不及防,包圍圈被民軍撕開了一個口子。
塔讀@<app,^免費小說網站
民軍雖然人少,卻裝備精良,持有十數把自動步槍。太平軍不敵,只能躲在背後放冷槍,睜睜看著民軍將包圍圈內的清軍接走。
眼見民軍與殘餘的清軍合兵一處,直奔運河而去。太平軍不甘失敗,派出追兵追擊。
然而,民軍小火輪上裝有小炮和機槍。這些武器都是民軍槍炮廠新近研製出來的,火力強大,遠遠超出太平軍的認知能力。
民軍和清軍殘兵退到運河,緊隨其後的太平軍追兵也進入了機槍射程。數挺機槍吐出瘋狂的火舌,子彈像漫天的蝗蟲一樣,直奔太平軍而去。
太平軍追兵見勢不對,慌忙向後撤退,逃出了機槍的射程。留下了上百具屍體。
正當他們慶幸時,小火輪上的小炮又開始炮擊了。這種小炮口徑小,射速快,可以用來對付木船、散兵。
一炮下來,周圍七八米內的人、馬都被彈片所傷,殺傷力比機槍還要大。
那清軍見到民軍火力如此強大,歡欣鼓舞之餘,不免有些自慚形穢。
陳城讓清軍主將登上自己的座船,讓清軍士卒乘坐之前俘虜的太平軍戰船。剩下還有兩三百名清軍殘兵,只好沿著運河步行,北上無錫。
那清將大約五十歲,相貌清朗,神情嚴肅,雖然戰敗卻不卑不亢。
陳城和他行過禮,便小心問道:“敝人是民軍軍長陳城,閣下可是吳縣馮景亭?”
馮桂芬號景亭,因為他特別景仰明末的顧言武。顧言武是明遺民、大儒,也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經學家,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亭林先生。
華夏有句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就出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