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部分 (第2/4頁)
別克陸上公務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什麼身,就叫“心使氣曰強”。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這都是“同於道”的聖者破除極性觀念所達到的成果與境地。凡夫不知突破思維,開顯自性,盡是極化極性,故無量劫在極性運動(生長成亡)中週轉迴圈,被動地受制於物極必反的執行,遠離“同於道”的“長生久視”,在無常中掙扎,這就是老子講的“物壯則老(成則亡的極性變化),謂之不道(與‘周行不殆’相乖),不道早已”(眾生無量劫生死輪轉,從未“同於道”。因為,一旦“同於道”,則“其金一純,更不成雜;如木成灰,不重為木”(《楞嚴經》)然今仍極性思維未破,自性未顯,生滅熾然,生死不免,故知“不道早已”,非始當今)。
3、平凡寓道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四十一章》)“同於道者”,突破思維之極性,挫銳同塵,“光而不耀”,無私無慾,虛懷若谷,大智若愚(“明道若昧”),心無俗爭,唯道是求,退讓自卑,先人後己,知其進而守其退,務求二相歸一,極性泯滅。“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似退實進(“進道若退”),“大道甚夷”,前途廣闊,求道證道,了生脫死,自在解脫,究竟涅槃。但行道卻要時時慎獨,精進專一,謹小慎微,如臨淵履薄,似走崎嶇小道上(“夷道若類”)。“同於道者”,無所不納,無所不容,宇宙萬物若大海一漚,心如虛谷,無形無相,上德不德之貌(“上德若谷”)。“同於道者”,德澤天下,普化眾生,慧光遍灑,生靈蒙輝,但“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永無極性之限量,猶如無底“大壑”永不足(“廣德若不足”)。“同於道者”,建德立業,無求無望,以無所得心修德符道,不求聞達,不露形跡,唯畏顯露,如若行竊,怕人所知(“建德若偷”)。“同於道者”,精純無雜,樸實無華,質真無偽,至誠敦厚,無飾無表,“渾兮其若濁”(“質真若渝”)。“同於道者”,極性斷除,無白無黑,玄覽無疵,潔淨無塵,素樸天真,和光同塵(“大白若辱”)。
“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同於道者”,無自無他,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普施為喜,奉獻為樂,利樂有情,眾生無邊誓願度,為他人、為大家、為社會無私無慾地行道,不爭不害地施為,為法界依正無為自然地莊嚴,佛陀稱為“不住無為,不盡有為”。
4、“善”化一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人,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為不爭,故無尤。”(《八章》)
“同於道者”的所為,以水比喻,再恰當不過了。在極性的物質世界,沒有比水更近於道者,更能體現於“道”者。“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充方現方,填圓顯圓,“為而不爭”。處眾人所惡處而不厭,衝穢廁而不嫌,上國宴而不喜,“隨眾生心願”,如鏡映照,不拒好醜。“同於道者”,象水一樣,廣利群生,莊嚴法界,有情無情,善化善得,做不請之友,救濟困厄,施橋船之功,德澤世人。善利眾生,無願無求,一相平等,視一切有情為未來之佛,悲憫一切眾生為一子之想,行“德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而顯平等性智。普化無分,同體不二,廣施德教,明察秋毫,善巧開啟,方便教化,願以什麼身得度現什麼身,行“德信”(“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而顯妙觀察智。“同於道者”無自私自利之心(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為百姓作歸依處,為百姓作大利益,為百姓而生,為百姓而死,“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得不病者,則我病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