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八章 素燒器坯 (第2/2頁)
前後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輪素燒後,十件里約摸能出七八件素胚。
而吳匠人那邊送來的四大筐泥裡,十件只能出五六件。
如此中和下來,廢胚數才穩定到四成左右。
可這,分明才只是第一輪!
葉青釉的臉色不是很好看,葉守錢倒有些習以為常,看樣子是覺得這個成功率在自己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所有素胚取出,藉著便是緊鑼密鼓的上釉。
葉守錢坐於柴垛之上,雙腿夾緊釉甕,一手持木製的圓口夾,夾起某一寬口圓盤素胚的底座,一手護持,兩隻手齊齊發力,將素胚以極快的速度浸入釉甕之中,而後既輕又快的晃盪.....
釉甕上盪開一圈漣漪,一上一下之間,一個盤身沾染半數釉水的瓷胚便被放回架上預備等會兒第二輪的燒製。
葉青釉原本還有些擔心,可在見到那釉面和素面分割線近乎完美之後,這份擔心也咽回了肚子裡。
只有一個釉甕,釉水也不多,葉青釉自然沒有不長眼的和一個多年的熟手老師傅搶活,搶位置,於是便在旁一邊觀察,一邊檢查各素胚的情況。
突然,葉青釉問道:
“爹,咱們不支釘燒嗎?”
釘燒,就是第二輪燒製時支在全釉面瓷器下的一種輔助工具。
不是所有的瓷器都是全釉面瓷,前朝以前,很多瓷器都是半釉面瓷,或上釉面瓷......叫法很多,可只有一個大意,就是瓷器的底部,不上釉,只有大部分的釉面。
這種瓷器是老傳統瓷器,一來好上手上釉,二來燒製的時候,由於底部沒有釉,不會沾染什麼東西產生黑麵,也好放置於窯內燒製,所以一直保持。
而釘燒的發明,就是匠人們將半釉面瓷轉變為全釉面瓷的漫長路程中,所做出的最大努力。
釘燒作為瓷器第二道燒製時的輔助品而活,與瓷器的觸碰面幾乎只有釘子那麼大,從而得名釘燒。
有了釘燒,就可以將原本只上大部分釉的瓷器上全,然後置於釘燒之上‘懸空’燒製,避免了其他釉面接觸到東西,沾染髒汙的可能性。
當然,瓷器與釘燒交接的地方還是會有一定的痕跡,但卻比半釉面瓷要美觀的多,不細瞧基本是看不出來.......
會問出這個問題,其實葉青釉也真是有些疑惑,畢竟前朝就出土過帶釘燒痕跡的瓷器,那就代表如今絕對也是有釘燒的。
支釘燒,更美觀,絕對會有更多的人購買......
為什麼葉守錢這老師傅,下意識做的卻是半釉面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