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桶布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閱讀寧為撰寫的測試計劃跟測試範圍,以及設計文件。
是的,在編寫軟體的時候,寧為已經詳盡的測試計劃完全準備好,至於各種程式設計師最討厭的文件更是詳盡到讓人髮指。
畢竟做程式設計師,他不是專業的。
這也讓餘興偉更為無語。
感情寧為這是把產品經理、開發者、測試團隊老大的任務一肩挑了。
當然,大家也只是覺得怪怪的,但說不出什麼反對意見。
畢竟寧為才是最瞭解這個專案的人。
他們除了看過開題報告之外,可以說對整個專案一無所知。
花了一個小時,瞭解清楚了寧為的思路跟軟體的構造,然後終於可以開始正式幹活了。
餘興偉開始帶著三個研究生搭建測試用系統環境,然後開始執行冒煙測試。
因為軟體已經是穩定版本,所以直接用寧為預先設定好的指令碼進行自動化冒煙測試。兩小時後,一切順利,預測試順利過關,接著開始準備正式測試。
為了讓測試更具備指向性,餘興偉從實驗室的軟體目錄裡找到之前實驗室設計的一款演唱會預售票系統,佈置在了虛擬伺服器上。
這對寧為來說算是意外的驚喜。
寧為還真沒想到江大軟體實驗室藏品如此豐富,能夠直接搭建出最為適合的測試環境,這一步果然走對了。
不然光靠他一個人,就算寫出了軟體,想要進行初步測試也是個麻煩事。
感慨過後,寧為便開始在伺服器上執行軟體,設定各項引數,使用湍流演算法將伺服器保護起來。
“開啟驗證系統,給演算法學習的時間。”佈置好後,寧為交代了一句。
“ok!”
餘興偉答應了句,然後看了眼時間,記錄下了這個重要的時間節點。
“2021年11月7日,下午4點36分,湍流系統開始正式測試。”
……
不計時差,幾乎是在同一時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與電腦科學系的湯森教授剛剛閱讀完了寧為提交的那篇letter。
他是專門抽出時間來閱讀這篇letter的。
誰讓跟他關係很好的那位科學雜誌副主編,拜託他能儘快給出稽核意見呢。
閱讀完論文後,湯森摘下眼睛,捏了捏鼻樑。
不得不說,這篇論文的構思還是很精巧的,作為一篇letter發在《science》上沒什麼問題,只是感覺還是有些意猶未盡。
於是,很快他便寫出了評語。
“透過。只有一點小小的建議,既然湍流演算法能夠透過資料流的微小差異對惡意爬取資料的系統做出標記,並進行隔絕、引流等操作,為什麼不讓它更進一步呢?比如學習識別惡意攻擊的ddos資料流,並對資料來源做出信標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