羋黍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手好牌,如此爛打,實在讓劉文濟意難平。
當然,即便劉文濟對儲君有著最高、最終的決策權,但在做出決定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人的影響,大漢帝國,畢竟不完全是他一個人的。
比如楊皇后,得益於良好的家風,楊皇后很賢明,劉文濟對她也還算尊重,但從劉繼英“事洩”開始,劉文濟對楊氏的忌憚,再度佔了上風,也導致楊皇后的加分項也變成減分項了。
宗室之中,劉文濟又分別垂詢宗正、燕王劉昭與中書令、許王劉曜(建隆十五年晉親王)的意見。燕王劉昭依舊滑不溜手,就和他“老狐狸”的外號一般,對此事是半點準確意見都不發表,皇帝要問,那就是“惟陛下自專”。
相比之下,還是二十多年君臣之誼,對劉文濟已經十分熟悉的許王劉曜,謹慎地指出劉繼英在理藩院的一些表現,隱隱表示擔憂,怕劉繼英華而不實......
當然,儲君之事,劉文濟是免不了同心腹大臣們商談的。他曾與兵部尚書蕭恭有過一份交心徹談,蕭恭則指出,朝廷內外,同情章德太子與皇孫者,眾多!
甚至,還斗膽說出了一番誅心之言,以二人脾性,劉維箴繼位,尚可保皇室和諧,但若是劉繼英,那就未必了,至少章德太子一脈未必能保全......
劉文濟始終對劉維箴的“迂軟”感到擔憂,又提出立其他皇子皇孫,對此,蕭恭堅決地表示反對,直言那是取亂之道。
那一番君臣問對之後不久,蕭恭就罷相了,被劉文濟派到山陽擔任巡撫使,蕭恭也甘之如飴,他進言不為富貴,但遠離晚年的皇帝,還是很有必要。
到建隆二十三年正月朔,在大朝當日,皇帝劉文濟正式下詔,冊立皇長孫劉維箴為皇太孫,正式確立大漢帝國的儲君,結束了長達三年的奪嫡之爭。
但結果出來,並不意味著鬥爭的結束,至少劉繼英是異常不服的。而皇太孫的冊立,也是朝廷又一輪政爭的開始,只不過,這一回,劉文濟這個老皇帝親自下場了。
在餘生裡,劉文濟最主要的工作,便是為皇太孫劉維箴鋪路,這個工作包括清除上位的荊棘,聲勢浩大的“睢陽派”,被劉文濟一步步地瓦解,楊氏家族這個核心則被劉文濟拆得支離破碎。
楊業的後人們,或貶或殺,就連楊皇后,都幾乎被軟禁在坤明殿中,不得再與楊氏子弟交往。當然,樹大根深的楊氏,也沒那麼脆弱,劉文濟也沒有將之連根拔起的想法,只不過,在皇帝的辣手之下,輝煌了幾乎整個建隆時代的楊氏,開始滑落了,“第一顯貴家族”的名聲墜落。
至於劉繼英,則在建隆二十四年的時候,直接被劉文濟趕到南昌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