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漢王驕狂金陵鬧鬼 解縉放才長江沐浴(2) (第2/4頁)
鍾月玄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脊樑,仰著頭,稚氣地應聲作答,大氣到天房地床,一副就要到長江擊水的架勢。大江就這樣被他從幾百裡外扯過來, 任性地糅進他的生命中。是時,大明才在長江尾的南京建國,一句聯語,讓老父驚訝,自己的幼子將來是否有浪遏飛舟的運勢?
眼前的這條小河叫吉文水,是贛江的一個支流,匯入贛江後注入鄱陽湖,流入長江。 小兒子開口就以長江對老樹,可見,縉兒不僅對詩詞文賦信手拈來,對山川地理也是相當熟識的。一副聯語,彷彿已讓他看到了兒子的前程。
“萬片新葉縫霓裳”,片刻工夫,解綸也對出了下聯。大兒子解綸的對句雖然工整, 卻遠沒有解縉所對的大江浴盆的宏大氣勢,一個新葉,一個長江,兩個人的心胸氣魄,乃至兩個人後來的發展已見端倪。但兩個兒子敏捷的才思還是讓父親眼睛一亮,他既為自己 驕傲,也為江西驕傲。看著兩個乖巧、聰穎、赤裸著身子對詩的孩子,滿意地笑了,就想著說點兒什麼。
一陣清風掠過,略略有了些寒意,解開把衣服從樹上取下,圍在腰間,拉兩個娃子在 樹下坐定,看著遠方,彷彿陷入了家鄉濃烈的學風中,緩緩言道:“江西自古有讀書的風氣, 官府重教,世風重學,大大小小几十座書院,才有了江西士子每每為人稱道的金榜題名啊!”
江南士子學問的濫觴可遠溯至東晉時期。西晉滅亡,一大批中原士子隨了晉元帝司馬 睿南下,開啟了南方從矇昧到文明的進步,但學問的長足長進則是在八百年後的南宋時期。金兵南下,燒殺擄掠,一路上勢如破竹,以至將宋朝的兩個皇帝徽欽二帝都擄到北國 坐井觀天,黃河流域赤地千里,中原大批名門望族蜂擁著隨宋高宗趙構南遷,先到金陵, 還是呆不住,又退到了浙江、江西、福建等地,終於在溫柔之鄉的杭州站穩了腳跟。於是, 悠久深厚、源遠流長的中原文化在過去的所謂荒蠻之地生根開花,產生了儒學發展史上兩個里程碑式的人物,朱熹和陸九淵,兩個人在鵝湖書院一場學問的辯論之聲遠播千古,把江西、把南方學人的讀書思辨及務實之風推向高峰。
那一年,為“四書”作注的理學大師朱熹和“吾心便是宇宙”的心學大師陸九淵就各自學問優長異同在江西鵝湖寺展開了一場長達十天的論辯,百家爭鳴,各抒己見,學問本身並無勝負之分,盡展所聞而已。名家聚徒授業,書院林立,風行講學,重視學問之風卻激盪了幾代江西人。元世祖忽必烈打敗阿里不哥,政權穩固後,大舉南征,把南宋小皇帝 追得跳了海,觸角遍及南方,這種寬泛的學風氛圍再也沒有了。元世祖還別出心裁,把他 最後征服的江南人定為最低等人。蒙古人為第一等,西域的色目人為第二等,北方的漢人 為第三等,長江以南的漢人為第四等。歧視南人,也就歧視了學問,傳道、解惑的一部分 書院廢棄了,一部分變為官學,各類思潮和見解受到了極大的壓制。
大明王朝建立,開科取士,士子們抬起了頭,民辦書院之風雖沒有隨風而起,但詩書之鄉的上千年積澱讓江西學子受益匪淺。老學究的解開甚至得到了太祖皇帝的召見,只是因為年事已高,才沒有出仕。但他把出仕的希望寄託在了兩個兒子身上,從咿呀學語就是詩詞歌賦,五、六歲時開始學習詩書,以致七歲的解縉就寫出了“日望贛江千里帆,夜觀廬陵萬盞燈”那樣老成的詩句。
今天,兩個小傢伙上下聯的對仗他都滿意,但他認為填詞寫賦不過是雕蟲小技,不足誇耀。因而並沒有予以稱讚,他說:“科考的內容全部來自《詩》、《書》等儒家經典, 你二人已到了精讀‘四書’、‘五經’的年紀,通篇熟稔,重點章段背誦,逐字逐句釋義, 透徹理解,才能和經邦濟世的經濟之學相吻,在解題中體現出自己的治國理政思路,一味 的空對空,即使中了進士,在朝為官,也不會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