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蘇魯的幻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分常見的借書卡,第一行印著“書碼”;第二行“書名”;第三行“登記碼”,下面三欄分別是“借者”、“借期”、“還期”。
祖父這邊的書有不少來自於圖書館的借閱書,九十年代初,祖父就經常一捆捆帶回來一些貼著圖書館標籤的書,說是附近學校換了一批新書,這些書請他回收,他不可能全都拿回店裡,就挑了一些,另一些給別的書攤老闆挑了去。
祖父挑書很快,屬於一眼就能從書堆裡找到好書的那種火眼金睛,這一點,林然感覺自己也遺傳到了祖父的超強鑑書才能,多少遺傳到了一部分吧。
引起林然注意的是借書卡上的名字,僅有一個名字,且這個名字寫在了修正液塗抹過的格子上,這本來也沒什麼特別的,也許就是登記的時候名字寫錯了,隨後圖書館的老師用修正液塗抹乾透後重新寫上借書人的名字,可是林然觀察入微,想的又多,塗抹的修正液有一種不合季節的突兀感,在泛黃的,鐵鏽斑斑的卡片上,不應該出現這樣一塊鮮明的白色。
說不出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
重新將書翻到第一頁,破碎的鐵鏽好像碎開的巧克力餅乾屑一樣沿著書頁滑到林然指尖,因為時間久遠,裝訂用的鐵釘已經氧化,鐵釘周圍的紙張破損嚴重,只要一翻頁,就撕下一小片指甲大小的褐色紙片滑落到指尖。
老去破損的書頁仿如製作它們的樹葉,樹葉到了秋冬便會凋零,手指一捻,粉身碎骨。
老書也是如此,粉碎正在發生,在眼前不可挽回地發生著,好像翻書的手正是毀敗這一切的惡魔。
林然不忍如此,快速往後翻去,翻到中間部分時,破碎停了下來,林然也鬆了一口氣。
書裡沒有劃痕也沒有筆記標註,乾乾淨淨的一本書,匆匆看了一眼,這本詩歌選的很多篇章被編入了《集外集》,比如贈給朋友鄔其山的《贈鄔其山》,在大恐怖的環境下歌頌湘水兩岸根據地的《湘靈歌》,“昔聞湘水碧如染,今聞湘水胭脂痕。”還有po《黃鶴樓》的《崇實》,“闊人已騎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
邊翻邊讀也別有樂趣,林然卻不敢多看,翻到“題《芥子園畫譜》三集贈許廣平”時,林然只能收起書,準備將布重新遮擋起來,以免嚇著於夏。
雖然於夏提起過想要克服不能看到書的問題,可是一下子看到這麼多書,這姑娘不知道會嚇成什麼樣,要是又像之前一樣暈倒或者神智不清,林然可不想再面對一次這樣的事。
正要將書合攏放回書架,指尖傳來一陣阻塞的感覺,紙張的均勻感被什麼東西打破了,林然小心翼翼重新翻動書頁,來回幾次之後,他找到了阻滯感的源頭,是一張很薄很薄的報紙,夾在書裡不知道過去了多少時間,以至於幾乎和整本書成為了一體,不仔細翻找根本察覺不到它的存在。
取出一看,是一張剪裁成正方形的報紙,不論正反都看不出是從那一份報紙上剪下來的,內容是一篇兩百字左右的“讀書隨筆”,標題為《簡煉的語言,辯證的哲理——讀魯迅文章札記》,作者是隋啟仁。
快速瀏覽這篇札記,簡單的三段結構,開篇點題,筆者認為魯迅先生的文中閃爍著辯證法的光輝,隨後以《論毛筆之類》、《這也是生活》、《北人與南人》、《故鄉》等文舉例辯證法的光輝。例如: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搗鬼有術,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此成大事者,古來無有;墨寫的謊說,決掩不住血寫的事實。舉例之後再次點題,“看,此類例子舉不勝舉,值得我們永遠學習。”
周氏兄弟學養深厚,用現在的眼光而論,絕對算得上是金句滿滿,不論任何年紀讀魯迅都能讀得入神,讀出風骨,林然相當佩服。
以前人喜歡剪報,為了收藏重要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