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阿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那未,事情的真相又是怎樣的呢?
且聽我細細說來。
就在考古隊將無字碑用馬車運到縣署後,古沛然立即打電話到省府,省府又打電話到南京,南京即刻通知蔡廷祥。
蔡廷祥,1890年生,河北保定人,燕京大學歷史系主任、教授;國學大師,考古學者,對古建築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詣。
此刻蔡廷祥還在山西的太原,參加太原的一個古建築學術會議。聽到發現了無字碑,會也不開,直接從太原飛往南京。
因為當時Ah的省會是安慶,儘管這座己做了282年省會1的城市很有名,但南京與安慶間並沒有空中通道。
而且壽縣又是在皖中,因此,蔡廷祥只得從南京坐船到全椒,再坐馬車到長豐,一路顛簸,吃盡了苦頭,但他還是以最快的速度趕到了壽縣。
無字碑在史書上僅僅出現過一次,說它在Ah的壽縣,其主要的標誌就是“雙龍戲珠”。這種造型出現在墓碑上極為罕見,只有出土的戰國時文物才有。
如果無字碑上真的有“雙龍戲珠”,則可以斷定它是戰國時期的產物。但它到底是屬於戰國時那個國家的呢,無字碑或許能夠給出準確答案。
為了找到無字碑,他派自已最得力的弟子柯巖帶領一支考察隊前往壽縣。歷經一年多,現在終於有了結果了。
壽縣縣長古沛然知道著名學者蔡廷祥親來壽縣,立即到驛站上迎接。
看到蔡廷祥一行人坐著馬車,一路風塵僕僕,古沛然拱著雙手道:
“蔡大師一路舟車勞頓,辛苦了!在下有失遠迎,恕罪!恕罪!”
蔡廷祥不喜歡古沛然的虛情假意,就說:“古縣長,鄙人辛苦點不算什麼,只要無字碑安然無恙就行。”
“蔡大師,您儘管放心,無字碑好好兒在縣衙裡躺著呢!只等著您的大駕光臨吶!”古沛然討好似地說。
“古縣長,我這是大駕嗎?差一點就徒步了。“蔡廷祥指著馬車幽默地說。
這一說,令古沛然尷尬地笑了笑。因為他可是坐著福特小轎車來的。
然而一聽說無字碑安然無恙,蔡廷祥臉上還是有了些喜色:”無字碑沒事那就好。辛苦你了,古縣長。”
“請,蔡大師。”古沛然客氣地把蔡廷祥往自已的福特小汽車上讓。
蔡廷祥謙讓了一下,就和助手鑽進了小轎車。
壽縣不愧為古縣城,那高大的古城牆2巍然屹立,依然展示著昔日的莊嚴。
蔡廷祥並不是第一次到壽縣來。五年前,為了研究古城牆3,他率隊到壽縣來考察。當然那個時候的縣長並不是古沛然。
據史料記載,壽縣古城牆始建於宋,自北宋熙寧年間(1068年)至南宋嘉定12年(1220年),歷時150餘年,幾經反覆而建成。後又經明15次、清14次修葺和完善,終形成今日之規模。
南宋寧宗12年(1206年)建康都統許俊重築,牆磚面亦常見“建康許都統造”字樣。
明正統二年(1437年),夏六月朔日,西北風大作,巨浪衝擊,城垣坍塌七百九十八丈,泊岸六千六百五十餘尺,樓櫓木石一時蕩盡,淫雨既久,官廳、廩宇、營房等類十壞八九。
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御史楊瞻建立,即於城牆外側壁腳處加築一週高3米、寬約8米的護城御水石岸,其內口與城牆根基聯為一體,外口則以條石疊砌壁立護城河沿。
明萬曆元年(1573年)大修。張夢蟾有記曰:“壽州城下故甕涵,蓋洩市圃中瀦水”,“一在城西南,地勢峭峻,近塞弗通,東北並西北者,則今存也。”今存二涵,一在東北,一在西北,系磚石結構之圓筒狀壩牆,稱為“月壩”,與城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