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 (第4/5頁)
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會提出:你不是說沒有“我”嗎?那麼又怎麼會有所謂的“我”下地獄呢?
雖然“我”不存在,但在執著沒有斷除之前,生命的迴圈仍然不會終止,地獄的現象還是會繼續存在,因而我們還是會感受到地獄之苦。
此處我只是舉了一個吃海鮮的例子,除此之外,在無始以來的生命輪迴當中,還有很多很多的善惡果報,也都可以依此類推——我們曾經歷過不計其數的生生死死,無數次地墮過地獄,無數次地做過旁生,經受過不可思議的痛苦折磨,在有的生命結束的時候,死的慘狀是令人觸目驚心、不寒而慄的,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為“我”所導致的。為了滿足它、養活它,我們造作了各種各樣的業,種了因就必然有果,果報一定會成熟在我們身上,而不會成熟於外面。
正是因為這個罪該萬死的“我”,才使我們蒙受了無數的痛苦煎熬,所以,我們有必要去追究它、探索它、剖析它、揭露它。至於外星球上面有沒有生命,有沒有水等等之類的問題並不重要,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從人類有史以來,我們一直生活在屬於自己的星球上面,其他星球上的生命對我們從來沒有進行過什麼干擾,也沒有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但這個“我”卻涉及到整個的生命輪迴,它給我們帶來了數之不盡的麻煩,所以,我們一定要看清它的真面目,看看它究竟存不存在,看看以前的執著是盲目的,還是符合邏輯的。
這是釋迦牟尼佛獨一無二的智慧,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世間的任何哲學、宗教、科學,都沒有這樣去尋找過。即使是世人所公認的最聰明的人,也沒有想到這一點,這是佛教的獨到之處。釋迦牟尼佛為什麼沒有給我們宣講科學、哲學等等學問呢?因為釋迦牟尼佛認為這些都是可有可無的,即使把這些學問、技術掌握得再透徹、再牢靠,也不能解決生老病死的根本問題。
“我”是什麼呢?就像指著虛空說“這是我”“那是我”一樣,虛空中有沒有什麼東西呢?一無所有。同樣,在我們所認為的“我”存在的地方,也根本沒有什麼實有、獨立、恆常的特徵。
正因為如此,釋迦牟尼佛才讓我們從出離心、菩提心出發,最後透過修空性來消滅“我”。
“我”和“我執”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比如說,當我們的眼睛看這束花的時候,作為外在所取的物質,是這束花;作為內在能取的,是我們的眼識。同樣,“自我”就像這束花,是外在的所取;“我執”就像眼識,是內在的、主觀的、精神上的執著。
每個人都有一個“我執”——“我要去放生”,“我要上班”等等,但除了這個執著以外,所謂的“我”在哪裡呢?比如說,當我們看見這束花的時候,我們的眼識,也即我們所感受到的一種感覺是存在的,而外面的花也是存在的,所以兩個都有,但“我執”的物件,用佛教專用術語來說,就是“我執”的對境或者所緣境的“我”,卻在哪裡都找不到。既然找不到對境,就說明以前的執著是錯誤的。
打個比方來說,如果我認為我手裡的這本書裡面有英文或者漢文,就可以一頁頁地翻開去查詢,假如從頭翻到尾都沒有在這本書裡找到一個漢字或者英文字母,我還能死死地認定裡面有英文或者漢文嗎?決不可能。我會清醒地告訴自己:“噢!原來我搞錯了!這裡面並沒有英文或者漢文。”
同樣,原來我們一直認為“我”是存在的,並且認為,為了“我”的生存,而去賺取金錢、殺死動物,也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因為有了這個我執,所以至今都是凡夫俗子。
總結以上所講的內容,主要有三點:第一,什麼叫做“人我”;第二,什麼叫做“人我執”;第三,透過分析,從而抉擇“人無我”。
雖然“人無我”講起來很簡單,大家聽起來也很容易,但目前這種見解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