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 (第1/2頁)
李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31,中日戰爭 1946,馬歇爾和平使命
1935,紅軍長徵 1947,內戰
1937,日本入侵 1949,紅色勝利
1937,南京大屠殺
&ldo;馬歇爾和平使命&rdo;這張照片,是《生活》雜誌的記者拍攝的。馬歇爾由毛澤東、周恩來陪同,在沒有暖氣的延安觀看文藝演出,他的腿上蓋著一件棉大衣。這張照片的說明文字這樣寫道:1946年馬歇爾和平使命未能制止內戰。馬歇爾將軍由紅軍領袖毛澤東陪同在延安觀看文藝演出,對國共之間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矛盾,他知道得太晚。
在1949年&ldo;紅色勝利&rdo;中,編輯選發了這張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三個人的合影,為了讓美國的讀者容易理解,編輯加了這樣的說明:
新的強人是:毛澤東(中國的史達林),朱德(中國的朱可夫),周恩來(中國的莫洛托夫)。
時間很巧合,就在這期《生活》出版的同一天,1月31日,北京宣告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儀式。
新的歷史開始了。
從此,延安的天空消融在北京的天空。
不再會有新的莫里森、端納,也不再可能產生新的史沫特萊、伊羅生、斯諾、白修德……他們的身影將離現實遠去,但卻會在後人的目光中、在歷史遠景中又凸現出來,帶給後人無窮的想像和思索。
外國記者影響中國歷史行程的日子註定要成為過去。
與此同時,目擊中國、報導中國、敘述中國的他們,最終也變成了中國的歷史。
1943-1949年第47節 跳舞風波(1)
跳舞風波
‐‐史沫特萊與海倫&iddot;斯諾的延安故事
本文譯自彼得&iddot;蘭德的《走進中國》一書中第三章《陰與陽》,主要描述史沫特萊和海倫兩位美國女記者1937年在延安的所見所聞和彼此之間的矛盾,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年延安的生活一角。
‐‐李輝
1
史沫特萊想前往紅色根據地。儘管她寫過一本關於紅軍及其在福建、江西的戰鬥的書,但她卻從未親臨其境。她想見到紅色遊擊隊。正是史沫特萊催促馬海德前往紅色根據地,史沫特萊還促成了斯諾的探險,當然她沒有料到他會在她之前抵達那裡。可以猜測,是斯諾而不是她成為紅軍選上的西方記者,她對此顯然會頗為失望。不過,史沫特萊性情豪爽,雖然此事讓她感到痛苦,但當斯諾11月返回西安時,她還是從臨潼趕來與他共餐。晚餐在德國牙醫旺斯克大夫家裡舉行,他是史沫特萊向紅軍方面提供藥品的一個代表。飯由丁玲準備好。丁玲是一位作家,史沫特萊曾將她從險被國民黨槍殺的危險中搭救出來。丁玲1933年被藍衣社綁架,出賣她的是她的丈夫。史沫特萊呼籲釋放她,曾在《中國論壇》上進行了無情的揭露。丁玲現在準備前往紅色根據地,臨時出任旺斯克大夫的廚師。斯諾講述了他在紅色根據地的見聞,令他們興奮不已,這更激發了史沫特萊到那裡去的慾望。
毫不奇怪,史沫特萊最後抵達延安後,會馬不停蹄地四處瞭解當地人的生活。史沫特萊有辦法讓自己相當多地介入到朋友個人生活之中,並且激勵他們在可能情況下進行戰鬥,乃至革命。內心的和諧與她無關:她在自己的生活中似是與之相對,在朋友的生活中也不例外。她激進,又是女權主義者,認為女人應該像男人一樣自由地敞開心扉。如果她看到所認識的男人虐待女人,她就會仗義執言;要是她願意的話,她也會敵視女性。在延安,史沫特萊被當做貴賓受到毛、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