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11集《妙法蓮華經》 (第1/7頁)
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甲二、別說跡本二門 分二:乙一、約跡門開權顯實;乙二、約本門開近顯遠
這一科是別說,就是個別地詳細地來說明本經的內容。
本經的內容有兩部分:一個是跡門,講的是佛陀的智慧;一個是本門,講的是佛陀的功德。在別說當中又分兩科:先講跡門,再講本門。
乙一、約跡門開權顯實 分三
我們先看第一科的乙一,約跡門開權顯實。我們先談談什麼是佛陀的智慧。這一大科佔了《法華經》的一半,就是十四品,從<序品>一直到第十四品的<安樂行品>,都是講開權顯實。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我們簡單地說一下。
這個“權”就是佛陀的一時的方便,叫做權;這個“實”就是真實的相狀。為什麼佛陀要開權顯實呢?這一點我們做一個簡單的說明。
佛陀出世以後,他說法有兩個物件:一個是面對聖人,一個是面對凡夫。佛陀面對聖人的態度,他就直接把真實的義理講出來,他不需保留。但是,佛陀對凡夫說法的時候,這個地方有問題了,他必須怎麼樣?要兩階段的說法。他不能直接把他的真實東西講出來。
也就是說,佛陀面對凡夫說法,跟面對聖人說法是不一樣的。佛陀對聖人是一階段的說法,對凡夫是兩階段式的說法。佛陀一開始要為實施權,先講一個過渡的方便門。因為凡夫的心態,他長時間在三界裡面打滾,他的內心有一個堅固的“有所得心”,他一定要得到什麼東西他才會學佛。你要講說,你學了半天,“圓滿菩提,歸無所得”;那大家說,那我不學佛了,我學外道去了。
所以,佛陀對這一塊他是不能去碰觸的,他只能夠先恆順眾生。你喜歡有所得,那也沒事。基本上,凡夫學佛,他這個有所得心有三種情況:第一個,他追求世間的快樂。這是一種人,這種人比例還不少,人天乘的。第二種人,他的善根強,他知道世間的快樂是有過失的,是無常敗壞的,你遲早要受傷的。那與其這樣,他追求的是出世的涅盤的快樂。第三種人說,你追求涅盤快樂,這太消極了吧?我應該追求佛的功德莊嚴。也就是說,學佛的凡夫裡面有三種人,所以佛陀講出了五乘的法門。
你喜歡追求世間的快樂,佛陀跟你講五戒十善,說,沒事,你覺得做人挺好,那就繼續做人。你修五戒十善,來生得到人天的快樂果報,也不錯。你反正善業成就安樂的果報,是吧?你要做一個人,你想追求快樂,那你就避免罪業的出現。所以佛陀對人天乘的眾生,他什麼都不講,只講五戒十善。
對於追求出世涅盤的,佛陀講四諦十二因緣,開顯無常無我的道理。
對於那種志向廣大、要追求佛的功德莊嚴的,佛陀講六度法門。
凡夫的有所得心得到滿足了以後,他就願意死心塌地地在五乘當中修學,結果各有成就。這個是佛陀的第一階段,就是為實施權。也就是說,佛陀並沒有說出真相。
在這個方便當中,凡夫的認知是:欸,我為什麼得到人天的快樂?因為我有佈施持戒這個法。我為什麼成就涅盤?因為我依止四諦十二因緣的這個法。我為什麼成就佛陀的功德莊嚴呢?因為我修了六度的法。所以,在我們剛開始學佛法的時候,我們認為一切都是法力的攝受。
當然,法是誰說的?是佛陀說的。那麼佛陀滅度以後,這個法是誰弘傳呢?是僧寶弘傳。凡夫的本意是皈依法,但是因為佛說法,因為僧住持正法,所以就順便地皈依三寶。
但這個地方有個問題:如果我們詳細去觀察“法力不可思議”,這個就是生命的真相嗎?諸位!你的人天快樂真的是佈施持戒給你的嗎?事情有這麼簡單嗎?如果佈施可以給你快樂,那麼為什麼聖人佈施的時候他成就的是功德莊嚴,而我們凡夫佈施的時候是人天的有漏果報?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