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各國對此事都很關注。壬午兵變期間,由於現有的通訊方式效率太低,英、法、德、美各國紛紛要求清廷在上海設立萬國電報公司,還要求添設由上海至廣東各口及寧波、福州、廈門、汕頭的海線。
盛宣懷作為民族企業家的精明和立場在這個時候顯露出來了,他與李鴻章商議,認為外資進入電報業絕非好事,並向李建議,要求“勸諭華商自設以爭先”。李鴻章答應了他的要求,派盛宣懷至上海總攬此事。在盛宣懷的主持下,1882年建成蘇、浙、閩、粵等省陸線;1883年從左宗棠手中奪了長江線;1884~1885年因海防吃緊,為戰事趕設了濟南至煙臺線,隨後添至威海、劉公島等地方;1887年因鄭州黃河決口需要“籌辦工賑事宜”,由濟寧設線至開封;1888年由江西九江設起到贛州以達瘐嶺入南雄與廣東官線相接;1889年因東三省邊防需要,由奉天加接吉林至琿春陸線;1890年,“因襄樊地方為入京數省通衢,楚北門戶邊境要衝”,所以從沙市設線起以達襄陽;1893年又由襄陽加鋪至老河口;1895年由西安起設電線與老河口相接;1896年設線武昌至長沙,1898年又由長沙設至湘潭、萍鄉等地……除了以上這一系列幹線的敷設外,盛宣懷還主持設立了許多電報支線。
盛宣懷身為天下豪商,眼光獨到,也因此始終對電報有一份特殊的關愛。1883年前後,盛宣懷兼任金州礦務局總督辦,負責對遼寧金州鐵礦的勘探和開採。但金州的礦務工作進展緩慢,難以短期投入生產,正巧在此時,閩、粵兩省電線鋪設費用告急,面臨停工的危險,盛宣懷當即決定,將“暫挪金州礦款十餘萬金以濟急需”,把金州礦務局的款項挪到電報線路建設上去了。這件事被查出後,清廷認為盛宣懷“辦理含混,鋪張失實”,差點被降職呼叫,幸好左宗棠雖然和李鴻章不對付,但也知道盛宣懷是個難得的洋務人才,上疏為他開脫。再加上負責調查此事的曾國藩之弟曾國荃認為“挪礦股歸入電股,皆據一再稟詳,移緩就急,亦尚非有意含混。且蘇、浙、閩電線之成,皆得該道移礦就電之力,于軍務裨益猶大”,不但無過,而且有功。因此盛宣懷降二級留任,沒有被調職。
也幸虧如此,否則如果盛宣懷從電報局總辦的位置上被調離,在接下來中國和大東、大北公司的交鋒中,能不能像歷史上一樣大勝,就很難說了。
“暗渡陳倉”與“定軍山”——大北公司海旱事件
故事跳回到同治四年,1865年。前面已經說了,利富洋行私設電報線路不成,被丁日昌整得灰頭土臉,吃盡了啞巴虧,策劃者雷諾黯然回國。雷諾當初還曾經進了一批電報線材料,這回全砸在了洋行手裡,成了雞肋。東西是好東西,也挺值錢,就是沒人買。就算有人想買,光運輸費也喝一壺的。這些東西只好存在上海碼頭的貨棧裡,空使蒙塵。
而丁日昌藉著這個案例,跟諸國公使作了一個約定:你想設定專線,好商量,在海里隨便你怎麼撲騰,但就是不准你把線接上岸來。這個旱線約定後來在同治九年也就是1870年正式形成了法規。這些前面都已經說過了。
1867年,美國旗昌洋行想起了這檔子事,就把利富洋行的那些壓貨低價買了下來。他們這一次循正規途徑申請,事先報備架設地點是從虹口區到法租借金利原始碼頭,全長4公里,大部分在租界範圍內。這條線不外接海線,只是一個封閉的專用迴路,沒有違反約定,遂被默許。
洋人慣會得隴望蜀,這個口子一開,就再也合不上了。藉著旗昌洋行專線的東風,上海的洋行紛紛也申請架設,逐漸形成了一個租界內的小小網路。這個網路已經相當成熟,只消從外面接一根線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