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第2/3頁)
[俄]尼·伊·雷日科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改革實施第20個月。隨著改革,有相當一部分幹部也出現了變動:許多在勃列日涅夫手下工作多年的老領導理應把自己的位置讓給那些對新思想和新活動形式更為敏感的新人。
嚴格說來,明顯的幹部更換在安德羅波夫領導時便已開始。在契爾年科當政時範圍繼續擴大。到了戈巴契夫,進入了決定性階段。情況表明,從1983年開始,幾年內有90的州委書記和加盟共和國黨中央書記被替換。市委和區委書記在80年代後期的輪換,把這一級別黨的幹部更新了2‐3次。
第一階段‐‐即戈巴契夫之前‐‐的幹部更換,為他掌權掃清了道路。很明顯,如果被勃列日涅夫的幹部包圍,戈巴契夫就很難坐上蘇共中央總書記的交椅。第二階段即挑選幹部來實現改革的階段。值得注意的是,正是隨著戈巴契夫登上國內最高職位‐‐蘇共中央總書記,才得以首先針對黨內高層領導著手&ldo;清洗&rdo;。
在1985年7月黨中央全會上,羅曼諾夫被解除中央書記和政治局委員職務,責令其退休。他在中央書記處的職位及相關職責‐‐監管軍事工業綜合體的工作‐‐由列寧格勒黨組織領導人扎依科夫接替。
又過了不多時,在同年的12月,首都黨組織領導人格里申也被責令退休,此前不久任中央委員會建設部主任、而後成為蘇共中央書記的葉爾欽接替了他的職務。
不過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裡起主要作用的人物卻是利加喬夫。正是他把葉爾欽這個他未來最兇惡的誓不兩立的敵人召到了莫斯科。利加喬夫成為中央書記後,分管黨的幹部工作,在訪問斯維爾德洛夫斯克時,喜歡上了這位精力充沛的蘇共州委第一書記。歸來後,他固執地、以他所特有的那種堅持不懈的精神開始證明,葉爾欽這種型別的領導人正是改革所需要的。當然,利加喬夫首先是說服了契爾年科和戈巴契夫。關於這個問題,沒有人同我以及中央其他書記商量過。我常常問自己: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情,為什麼恰恰是利加喬夫成了建議把葉爾欽調進莫斯科的人,把他推上了影響全蘇聯的道路?我想,應該是他們的性格中有許多相似之處吧。但是,他們兩個是同類電荷,所以遲早要互相排斥,事實果然如此。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