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頁 (第2/2頁)
衛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月30日19:30
這個基地是監視臺灣海峽空域雷達網的一個重要節點,今天將在這裡進行新型被動雷達
&ldo;冷眼ii&rdo;的實戰測試。這個基地的主裝置是一座巨大的遠端雷達,它能探測到450公里以外的戰機。然而它那龐大的天線和發射的強烈的雷達波是最明顯的目標,顯而易見是敵軍目標地圖上顯眼的紅點。它是無法快速移動的。它的周邊不乏假目標和防空飛彈、高炮陣地等保護措施。
今天在這座龐然大物的旁邊停了一輛經過改裝的&ldo;強龍i&rdo;電動重型運輸車(詳見第6
節),此刻駕駛室變成了雷達操作室,窗玻璃被遮蔽,駕駛員座椅轉了180度變成了3位雷達手的座椅。在他們的操縱下從封閉的貨艙中升起了一根粗大的圓柱,頂上是一塊12米見方的很厚的板。一直升到15米高才停下來。那塊板狀物把一面轉向了西方。它即將與旁邊的龐然大物一決高下。
我們把它們的比賽放一下,先介紹一下被動雷達的概念。這是二十世紀末雷達專家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在空中的任何物體時刻都在周邊電磁波的照射下,它們或者反射這些電磁波,或者吸收電磁波(如&ldo;黑鳥&rdo;高空偵察機、b-2隱形轟炸機這類隱形飛機),由此造成了它們所在位置與周圍環境不同的電磁波背景。如果我們能探測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確定這些目標的位置,在整個過程中不必對目標發射雷達波束,這就是&ldo;被動&rdo;的含義。
幾乎與雷達同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明的紅外線探測器,已經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實現了從&ldo;主動&rdo;向&ldo;被動&rdo;的轉化。我們在下面將作介紹。但是雷達波的波長要大得多。美國人直到2005年才掌握了&ldo;被動雷達&rdo;這項技術,將實用的產品交付部隊試用。其引數是最大的秘密。由於它不向外發射波束,外人很難得窺堂徑。今年初俄國也宣佈俄製的&ldo;被動雷達&rdo;投入了服役。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