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陳圓圓墓旁的獅子山吳家墳場,還有兩座墓,也是秘授的重要內容之一。一座墓是吳三桂之子吳啟華之墓。刻的是&ldo;清故二世祖考吳公諱啟華老大人之墓&rdo;。另一座是&ldo;清故上壽先考明公號公玉老大人之墓。&rdo;這是保護陳圓圓和吳啟華等到龍鰲裡來隱居的吳三桂手下大將馬寶墓。說的似鐵板上的釘釘,實打實,像真的一樣。
不料這一說法,於1984年公之於眾後,頓時遭來一連串的反駁。理由是,史料明記,吳三桂的兒子是吳應熊、吳應麒,屬&ldo;應&rdo;字輩。哪來的&ldo;啟&rdo;字輩。吳三桂的大將馬寶,在清軍攻破昆明時投降,後給獻俘押致北京被殺。皇室及史籍中均有記載,他怎麼可能護送陳圓圓來到龍鰲裡?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種種疑惑
俗話說:真理越辯越明。
而歷史上撲朔迷離的很多現象,時常如迷霧重重,有時會越說越不清楚。
一代梟雄吳三桂娶了妻妾無數,共有幾個兒子,史料沒有詳細地一一記載。但史書上有記錄的,確有吳應熊、吳應麒兩位。馬家寨吳氏後人明確地說,吳應麒就是吳啟華。
關於吳應熊的記載,最為清晰詳盡。吳三桂因擒殺南明永曆皇帝,將其趕出雲貴,逃往緬甸,一舉平定了西南,立下大功,被清廷封為平西王,奉命永鎮雲南,兼轄貴州。由於他兵精將壯,實力雄厚,威震朝廷,為清廷所忌。於是多爾袞為媒,將皇太極的女兒和碩公主下嫁吳三桂兒子吳應熊,封他為&ldo;和碩額駙&rdo;,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銜。頭銜是不少,不過必須長留在北京,實際是作為人質,挾制吳三桂。反清前夕,吳三桂曾派密使到京,準備接回兒子。不料吳應熊不肯回昆明,並把康熙將提前削藩之策通告吳三桂,還讓使者將大兒子吳世璠秘密帶出京。故而吳應熊和次子吳世琳均被康熙謀殺。史書記得明明白白。
陳圓圓歸隱之謎(5)
吳三桂的另一兒子吳應麒,也是知名人物。吳三桂在世時,吳應麒率馬寶等將領轉戰貴州、廣西、湖南、四川。吳三桂死後,吳應麒隨繼位的侄子吳世璠退守昆明。7月盛夏回到昆明之後,《東華錄》、《清史稿》等史籍上再沒有關於吳應麒的記錄。這就有了疑問,清廷關於吳氏家族斬盡殺絕的聖旨,通令全國。吳氏家族中有頭有臉的人物的結局,一一都有記錄交代。唯吳應麒就此消失蹤跡。
馬家寨人對此解釋說,吳應麒在歷史上消失時,正是他化名吳啟華入思州龍鰲裡隱居的時間。吳氏家族自知大勢已去,唯恐兵敗後遭受滅門之災,為保佑吳氏一脈香火,吳應麒改換名字,帶上侄子,和陳圓圓一起,潛身於比雲南更為偏僻閉塞的龍鰲裡來避難求生。
這就是為什麼吳三桂的兒子不是&ldo;應&rdo;字輩而是&ldo;啟&rdo;字輩的原因。有意思的是,吳三桂的孫子輩該是&ldo;世&rdo;字輩,吳啟華的兒子則是吳仕傑、吳仕龍。古往今來,中國的漢語同音字拿來改換名字的,實在太多了。吳氏族人為避人耳目故意把輩分上的字改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可以作為佐證的一個有趣的證據,在吳啟華和馬寶的墓碑上,分別還清晰地刻了兩句墓聯,吳啟華碑上刻的是:&ldo;隱姓於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rdo;馬寶墓碑上刻的是:&ldo;重壘土塋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我翁。&rdo;我們可以用一個反問句:毫無名聲可言的吳啟華、吳仕傑、吳仕龍之流,有什麼必要隱姓埋名的入葬呢?
正因為要躲避殺身之禍,才需要&ldo;隱姓於斯&rdo;,&ldo;藏身在此&rdo;。
今日吳姓聚居的馬家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