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路帶來的豈止是喧囂的汽車喇叭聲,它把安寧靜謐的山鄉攪得沸騰起來。
商品經濟莽撞地闖進四季安然的寨子,給人上的第一課就是嚴酷的。
盤山繞谷的大路修進山鄉,修到寨門前,越嶺翻山地修到白雲深處的人家,習慣於在原始傳統狀態下生活的善良人們,做好了大路修來的準備了嗎?
(2001年8月)
第四部分
買得青山只種茶
&ldo;茶。雲腴,靈芽。出生地,古華夏。芳齡幾何,五千歲華。三皇神農氏,嘗草識茗芽。日遇七十二毒,瘟君剋星苦茶。雲貴巴蜀是故鄉,人傑地靈育gafd1詫。&rdo;
上面這首一至七言詠茶詩,是茶文化研究專家舒玉傑先生所做,他對茶的形狀、出生地、年齡、來歷、特性以及其故鄉等,作了簡短而精彩的描述。這首詩裡的&ldo;日遇七十二毒,瘟君剋星苦茶&rdo;兩句話,使我想起了插隊落戶時的一件事:當地有一農民外出勞作時,風雨
交加,雷電狂作,不慎被雷電擊死。
按照鄉俗,死在外面的人,是不能把他的屍體抬進寨子的。人們把他的屍體放在寨子外面的茶樹底下。第二天,死者復生。據當地人講,是由於雨水經過茶樹葉子滴在死者身上,而使死者復活的。死者是不是被茶葉水澆活的,我至今不敢肯定,但從那時開始,我愛上了喝茶,一喝竟喝了二十多年!當然,愛喝茶,卻是不懂茶道的,看陸羽的《茶經》,感興趣的不是裡面講到的各款茶具和繁雜的煮茶、飲茶過程,而是裡面記載的一段話:&ldo;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數十尺,其巴山陝川有兩人合抱者,伐而掇之。&rdo;我們現今看到的茶樹,一律矮矮的,高不及人。而古代,茶樹高至&ldo;數十尺&rdo;,這是不是一種傳說呢?當然,傳說也有,但實際上兩人合抱之茶樹也不少見。在我國雲南,古老的茶樹最多,有四十多個縣野生大茶樹,素有&ldo;雲南山茶甲天下&rdo;之說。故人們把雲南看做是&ldo;自然茶寮&rdo;。《封氏聞見記》載:&ldo;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rdo;茶由南向北而來,其味也似乎由濃到淡。雲南、貴州、江西乃至福建一帶,茶味偏重偏濃,而到了江浙一帶,茶味就淡,這可能跟地域環境有關。
茶從原先的講究實用,到了後來的講究風雅,是一個過程,實際上這個過程是人類文明的演變過程。直到茶成了一種文化之後,其實用價值處於次要地位,很為某一層次的人做了風雅之事,特別是讀書人家或愛茶的文人,總要在壁間掛一些與茶相關的書畫。像白居易的&ldo;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塵。無由持一盅,寄與愛茶人。&rdo;中國古代文人中,大多是愛酒的,人生不得意,借酒澆憂愁。曹操就說:&ldo;對酒當歌,人生幾何?&rdo;也有憑藉酒力來創作的,像李白,&ldo;李白斗酒詩百篇&rdo;。而讓茶酒在詩壇中並駕齊驅的是白居易。白居易是&ldo;茶鐺酒杓不相離&rdo;的,&ldo;看風小榼三分酒,寒食深爐一碗茶&rdo;;&ldo;舉頭中酒後,引手索茶時&rdo;;&ldo;起嘗一碗茗,行讀一行書&rdo;;&ldo;夜茶一兩杓,秋吟三數聲&rdo;;&ldo;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rdo;等等。以茶助文思,用茶來醒腦,倒是非常適合我的,我不好酒,也不能喝酒,無法像李白那樣&ldo;斗酒詩百篇&rdo;,只能效白居易之法,&ldo;飲茶一盅,吟詩一章&rdo;。
我喝茶的歷史是不短了,但仍未養成喝功夫茶的耐心和毅力以及那份細緻,更不懂茶道,不過,我愛聽僧家那句鬥機鋒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