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你想網文出海? (第1/3頁)
瑤瑤靈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湯如拍照發過來時,司雨正和王詩討論多書名測試功能。
“按你這個方案,豈不是同一本書,讀者前後會看到不一樣的書名?”
王詩非常認同司雨的方案,就這一點想不明白。
書籍推流會持續很長時間。
某個讀者,對同一本書,20萬前,看到的是a書名。
20萬字後,看到b書名,以為是新書。
興致勃勃點進去,看半天,發現自己看過。
又看到c書名,開啟一看:我暈,又是同一本。
這豈不是拉低了閱讀體驗?
司雨放下手機,解釋說:
“不會,多書名測試,只測試沒有閱讀過的新讀者。”
“看過的老讀者,大資料會做標記,哪怕書名做變更,他看到的書名也不會變。”
見王詩聽不太懂,司雨起身,坐到王詩大班臺,舉例:
“你是一位讀者,看到某本書是a書名。”
“這本書做過多書名測試後,書名改成b。”
“你在書測前看過這本書,那無論什麼時候,你永遠看到得是a書名。”
“書測後看到的讀者,則永遠看到得是b。”
王詩煥然大悟,追問:
“同一本書,會根據群體,實時展示不同書名?同一時間,會有多個書名在分發?”
“對。”
“書名和封面是配套的,讀者也會看到不同封面?”
“對。”
王詩眉頭緊皺,想到一個可能:
“萬一兩個認識的人,討論兩本書,討論半天,發現是同一本?”
司雨摸摸鼻子:“不得不說,有這種可能“。
聳肩,輕鬆隨意:“那又怎樣?這種機率很小。”
王詩說的情況,確實存在。
番茄的讀者曾在書籍討論群裡吵架,說自己追的書更好看。
吵得臉紅脖子粗。
最後發現,兩人說得同一本書。
神奇得是,無論你怎麼更改看到的路徑,從推薦榜進去也好,從書荒廣場進去也好,從書城也好。
兩人看到的書名都不一樣,是各自那一個。
除非你用新賬號。
這時他們才明白,番茄會用大資料給讀者賬號打標籤,把同一本書展示不同書名。
和醜團利用大資料,根據使用者的消費記錄和經濟實力,把使用者分為三六九等的行為一樣。
同一個商品,可能展示出不同價格。
屌絲看到的五塊錢商品,在中產眼裡可能會變成七塊錢。
一句話定義:大資料殺熟。
多書名測試的底層原理、邏輯,和它一樣。
最終實現“千人千面”的多書名效果——同一本書,不同標籤的讀者看到的書名封面不一樣。
這個時候,大資料殺熟還沒流行,會在今年逐漸蔓延開,愈演愈烈。
王詩現在不好理解這個邏輯,理所當然。
如果她在2023年看到司雨的方案,肯定秒懂。
這就是跨時代的見識、閱歷帶來的認知碾壓。
王詩徹底搞懂了底層邏輯,問:“你計劃什麼時候上線?”
“忙完這一陣就著手落實吧,”司雨斟酌道:
“可以分批次進行,先測試20萬字,再測試100萬字。”
“也可以嘗試把這個功能當做作者福利,先開放給優秀作者。”
幾乎在司雨說出“作者福利”的同時,王詩已想到一系列推廣策劃。
在功能上線時,用功能當核心賣點,推出第二波作者加盟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