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時正趕上美國對臺灣的紡織品實行配額管理,下一年的配額要從前一年的輸出量來決定,而輸出的額度就要看船期的安排,船期越多,意味著明年的生意越大。因此,當時的航運公司緊抓著許多紡織公司的命脈。郭臺銘的工作就是負責船期的規劃,是一個很吃香的差使,幾乎每天中午都有人請他吃飯。
郭臺銘沒有流連於這種風光的生活中,而是選擇自己創業。按理說,有了航運公司一年的經驗,郭臺銘應該深知海外貿易一轉手就可以賺錢的奧妙,即使是去創業,也應該進入自己熟悉的外貿行業。但是,郭臺銘在貿易之中看到的是後面的東西:幾乎所有的貿易產品,不是工業品,就是農產品。生產才是根本,才能帶動服務業。因此,他才決心去開工廠,一頭扎進了製造業。
第二,深潛模具行業。
1976年,鴻海遷到板橋廠,主要從事&ldo;電視機用高壓陽極帽元件&rdo;的加工製造。當時黑白電視還是主流,鴻海生產零件用的主要模具,大都是&ldo;委外&rdo;。所以。郭臺銘為了準時交貨,常跑到三重堤防旁大大小小的模具工廠,拜託模具師傅幫他趕工。郭臺銘發現,模具行業一直實行的師徒制存在相當大的問題:景氣好了,人們就自己開業,人才流動既快,質量又不穩定,小廠林立,每個人都想當老闆,而不是技術深厚的模具師。鴻海未來要成長,絕不能依賴這些人。因為,產品的開發和加工速度攥在模具師的手裡,質量也攥在他們手裡。不但交貨沒有把握,而且產品質量沒有保證。特別是如果要接一些大廠的產品,結構複雜,精密性要求高,做不好模具是不行的。
&ldo;天下沒有完美的辦法,但有更好的辦法。&rdo;郭臺銘不但有洞察力,洞悉要害所在,而且善於行動,找到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1977年,鴻海的資本額增加到五十萬元,他準備投資模具機器,蓋一間屬於自己的模具廠。
正當郭臺銘籌集資金建模具廠的時候,一個土地掮客找上門來,向他兜售一塊地。那是一塊在土城永福宮後面的土地,一平方米才賣二百九十元人民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期,臺灣土地開始進入狂飆的年代。如果抓住這次機遇,郭臺銘有可能進入房地產業。
另外,當時製造業開始起飛,原料也很缺貨,有的工廠老闆乾脆拿錢買原料,囤積起來牟利。
這時郭臺銘開始猶豫,到底要把這第一筆錢去蓋模具廠?買土地?
還是買原料來囤積?如果從賺錢快和錢多的角度去想,買土地和囤積原料,都好於蓋模具廠。為此,郭臺銘曾經迷惑了三天。
&ldo;當我以一個工業經營者的心態做出決定時,就開始看得比較長遠,想把公司的基礎打好。&rdo;郭臺銘闡釋經營者的心態和理念,直接決定了企業的成長模式。
因此郭臺銘最後還是決定把第一筆資金投入打造自己的塑膠模具廠。然而,不到半年時間,永福宮後的那塊地漲了三倍,而原物料也大幅上揚。&ldo;反而是自己的塑膠模具廠才剛剛開始建立,裝置是新的,工作人員也是新的,我還記得有一次機器裝不起來,大家都相對無言。&rdo;郭臺銘說。
有人可能說,郭臺銘完全應該先抓緊住買土地的機遇,先大賺一把,然後再回來建工廠。
其實,在製造業的人都清楚,如果當時郭臺銘一猶豫,去買了土地,就再也不可能回到製造業來了,也就不會有今天的富土康。
對此郭臺銘認為,當一個創業者,要在二三年內做出重大投資決定後,不去理會土地市場、股票市場、外匯市場的變化,如果沒有一股埋頭向前的衝勁,心理必會產生不平衡。&ldo;一個企業的創業者,一定要具備不受外界幹擾的傻勁。&r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