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之間,大家一擁而上,全國都在&ldo;跑步&rdo;,所有的地區都向廣東看齊,一下子中國湧出了上千個開發區,隨之而來的便是原材料價格的迅速大幅上揚。短短几個月後,原材料的價格竟以兩三倍的速度翻番。
有人事後算了一筆帳,村裡當時購進的鋁錠六千多元一噸,三個月後就漲到了一萬八千多元一噸。
這個會議,讓華西村賺了一個億!
◆要的就是不土不洋
吳仁寶經常饒有興趣地向別人講華西金塔的故事,語氣中彰顯出了一個典型的農民的智慧。
華西村現有十座金塔,每一座都十五層左右,下面是現代化寫字樓,而樓頂部卻是塔狀。大城市來的人看了金塔一定會說,這塔怎麼不土不洋呀?難道吳仁寶、華西村人就這&ldo;農民&rdo;水平嗎?
你有所不知,吳仁寶所要的就是讓別人納悶為什麼要造這不土不洋的東西。華西村發展到現在這規模,按照一般思路就得有非常氣派的行政大樓、業務大樓、綜合大樓什麼的。可吳仁寶不那樣搞。因為華西還是農民的華西,要有農村特色。農民對塔建築容易接受,一句話,喜歡塔。所以他就主張建塔,以塔代替各種大樓。華西和吳仁寶要的就是這不土不洋。而且這不土不洋就是一個形式,專門對付那些官僚主義。&ldo;因為如果當初我把塔建得特別洋氣,就會有領導指著鼻子問我搞那麼洋氣幹什麼?他們還會說華西是中國農村的先進典型,那麼洋氣就是脫離農民!反過來同樣道理,我把塔建得太土了,人家領導又會指著我的鼻子,說你吳仁寶和華西村再富也是農民,就是土。你說說,這難辦吧!所以我乾脆來個不土不洋。外面看是土,裡面看又是洋……&rdo;吳仁寶說著自個先笑起來。
第13章 魯冠球:向領導人&ldo;討大學生&rdo;
【魯冠球小傳】
魯冠球是改革開放初期,較早享有高知名度的&ldo;農民企業家&rdo;之一:
他的企業四十年不倒,他自己也被稱為&ldo;中國民營經濟的常青樹&rdo;。
1969年,浙江蕭山縣寧圍公社的領導找到了魯冠球,要他帶著他的夥伴,去接管&ldo;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rdo;(也就是杭州萬向節廠的前身)。
這個所謂的農機修配廠其實只是一個只有八十四平方米破廠房的爛攤子。魯冠球變賣了全部家當和自己準備蓋房的材料,把所有資金投到了廠裡,把自己的命運押在了這個工廠的命運上。他迅速給產品找到了銷路。1983年,魯冠球承包了這個廠子。1984年他還花八千元向浙江大學&ldo;買&rdo;進了一位大學生,在當時,大學生進鄉鎮企業工作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1986年4月,《人民日報》刊登長篇報導《鄉土奇葩‐‐記農民企業家魯冠球》,讓魯冠球走上了歷史舞臺。魯冠球被視為&ldo;共同富裕的典型&rdo;。在這篇報導中,記者除了對魯冠球的經營能力大加褒揚之外,更津津樂道的是,魯冠球是一個無私的共產黨員,是共同致富的帶頭人。記者借用魯冠球的嘴巴說,&ldo;這把火(指透過創辦企業擺脫貧困)要燒到圍牆外面去,讓全鄉人民逐步富裕起來&rdo;。記者還列舉了很多事例,傳達出的資訊和展示的景象是,政府鼓勵有能力的人創辦企業,同時希望他們除了自己富裕之外,還應當承擔起讓周圍的人都富裕起來的責任與義務。
這篇報導所體現的這種想法,是當時政府和社會的一個主流思想。
在今後的很多年裡,地方政府都堅定地持有這樣的觀點,而同時,幾乎所有的鄉鎮企業經營者為了獲得政府的支援和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