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3頁)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八零中文www.80zw.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綠窗無語掩殘春。
世事浮沉雲過眼,紅顏寂寞花沾唇。
淡淡秋雲任舒捲,昏昏燈火憶平生。
文成不願經俗眼,臨風遞與雪衣人。
[又]:
《雪滿天山》曾在浙江大學為歡迎金庸先生就任人文學院院長而舉行的全校武俠小說大賽裡,獲得過第二名——沒有得第一名得原因,據說是評委對於這篇文章是否是“武俠”產生了爭議。
其實,我也知道,〈雪〉並不是很“武俠”的小說(這其實要看你如何定義“武俠”了)它更大的程度上是為了表達一種想法,一種早已存於腦中,卻無法完整準確表達的東西。
這篇小說寫於高考結束後那個暑假,從動筆到完稿大約只用了一個多星期,當時也只當作閒時自娛來寫寫而已。可這一年多來,偶爾再讀這篇舊作,才明白了當時自己在寫作過程中無意識表現出來的觀點。那也是全文的靈魂——“抗爭”與“妥協”。
這一點在女主角未央郡主(雪鴻)身上最明顯地反映出來,她一直在妥協中長大,直至一朝為了自己的追求決然反抗,可最後仍然選擇了妥協。這一系列的過程,也是她逐步成熟、自立的過程。其實,文中兩位男主角:丁寧與狄青,何嘗不在“抗爭”與“妥協”中搖擺?他們三個人,不管出身如何,決心大小,反抗是否強烈,可最終竟一一選擇了妥協。狄青按世俗的約定“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名垂青史的一代名將,可他付出的代價卻是慘痛的;而丁寧與未央郡主的結合,又何嘗不是各自妥協的結果。本是誓死抗爭的決心與勇氣,卻在複雜的情況下一一消失,最終相互妥協。
但是,可以說我猜許多人都會對這個結局感到滿意,雖然這“滿意”之中多少帶了一絲莫名的惆悵,可是——又能想象出有什麼更好的結局麼?沒有。無論你怎麼安排,總有一絲缺憾,而這樣的結局,無疑是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的。而當你接受了這個結局時,也說明你也選擇了妥協!
其實,我們每個人一生中,總在不斷的“抗爭”與“妥協”中度過。而少年反叛時期,內心的“抗爭”意識總是特別強,尤其是在高三這樣一個高壓、高效的社會與家庭大環境中;想反抗,卻又明明知道反抗無用。這種惘然與無奈……
也許這就是我當初寫這篇小說的內心動力(我在上大學後回想道)寫到這兒,不由想起一首老歌的歌詞,就以它為結束語罷——
“原來人生 必須要學習放棄,答案不可以預期;”原來結束最後才能看得清,來來去去何必在意?
“……”